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常青·关注

刘秀仁:
子弹留下的疤痕是不褪色的勋章

  刘秀仁:

  子弹留下的疤痕是不褪色的勋章

  浙江新闻客户端实习生 王云颖

  9次大型战役,30余次小战斗,是刘秀仁对其军旅生涯的简单总结。而今,乡音未改的他,一口山东话吐字清晰,耳朵也还算灵光,目光锋锐,精神矍铄,每天坚持早晚走路锻炼半个小时。

  三次战役负重伤

  1945年初夏,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潍坊安丘人,19岁的刘秀仁参加八路军,成为山东军区独立第4旅10团2连的青年战士。

  1945年11月,在山东省高密市山后村内,为消灭日伪军据点,刘秀仁和同班战友不顾危险,突破围墙、战壕、鹿砦等重重防御工事,“走!”一声令下,他便义无反顾地抬着长梯冲向前去。就在这时,敌人火力猛烈,一颗子弹击中刘秀仁的左大腿根。

  “第一次负伤,当时没觉得疼,就感觉大腿一麻,一摸,全是血。”他接着说,“副班长把我背下战场,卫生员帮我包扎,去军区医院动过两次手术,分别取出子弹和一些碎骨,次年3月伤愈才归队。”

  1947年的农历除夕,刘秀仁和全团冒着大雪,一连行军两夜。“那次是莱芜战役,对敌军包围切割、歼灭,战斗到黄昏,俘敌千余人;1948年潍县战役,挖地下坑道,潜入爆破敌人的地堡,十几天的战斗啊,歼灭敌人近5万人;后来,兖州战役打响,围剿敌人三天三夜,歼灭敌人近千人。”刘秀仁说,“前面的人牺牲了,后面的人不管是谁,一定会顶上去,继续战斗,要不怎么消灭敌人!”

  1948年济南战役,一颗手榴弹重重砸在他背上,落地爆炸;同年的淮海战役,刘秀仁作为通讯员传达首长命令途中,被一颗炮弹伤及头部,直至转业到乐清后,在市人民医院取出了7块残余在头皮内的弹片。

  奉献本色不退役

  1957年冬,刘秀仁被抽调到乐清的大荆工作队湖雾组,负责流水岩水库的建设工作。“我特地买了一双草鞋穿在脚上,和工地上的农民工一同吃饭,一起搬砖、铲淤泥。”刘秀仁说,他每日天未亮就起床,在湖雾街头敲锣,发动大家早起赶工。

  那年春节,他把工地当家,选择留在湖雾过年。当被县委组织部召回时,一群干部们依依不舍将他送至车站。

  次年,刘秀仁任职书记兼厂长,指导企业大办工业炼钢铁。组织上要求他办耐火材料厂,专门生产用于建造高炉的耐火砖。厂里配置了10个捣臼,一天三班倒,刘秀仁和工人们一起人工碎石,从不叫苦喊累,就连平日里排队打饭,也从不搞特殊。虽退役许久,但刘秀仁为民服务的奉献本色没有“退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年纪大了,党和国家还照顾我们这些老兵,十分感动。”刘秀仁激动地说。

  因为多次搬家等原因,刘秀仁在部队获得的军功章等已遗失,但他视如珍宝般拿出了抗战胜利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解放战争时期党员荣誉证书等物件,它们依然崭新锃亮。

  再望一眼老人腿上的伤疤,那两处深深的凹陷,似圆形的功勋章,永不褪色。


浙江老年报 常青·关注 a0004 刘秀仁:
子弹留下的疤痕是不褪色的勋章
2020-07-31 浙江老年报2020-07-3100010;浙江老年报2020-07-3100011 2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