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匠毛祖汉:锤炼人生40余载
“叮当、叮当……”炉火熊熊,铁锤伴着汗水一锤锤砸下,通红的铁器火星四射。
冶铁始于战国,走过2000多年漫长岁月。如今,即使在乡村,打铁成为一种正在逝去的文化记忆。59岁的毛祖汉说:“我可能是宁波最后一代打铁匠。”
近日,记者走进老毛位于宁波奉化山货市场旁的打铁铺。四十来平方米的铺子里,中间摆了个空气锤,靠墙是个砖头砌起的火炉,还有一只大水缸,周围空地堆放着一捆捆的铁板、钢板和一排排已经打好的农具。
毛祖汉将一把锄头毛坯放进火炉,添上一铲煤,几分钟后,锄头就被烧得通红,拿钢钳钳住,先在空气锤上锻打出雏形,再加热,用小锤反复捶打定型。“打造一件农具,要经过选料、烧火、敲打、成型、淬火等十几道工序,靠的是熟能生巧。像打一把锄头,前后也要花1个多小时。”老毛说。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晒盐、磨豆腐。毛祖汉是宁波奉化石门村人,18岁就跟着师傅打铁,黝黑的脸庞上镌刻下41年的炉火人生。
40年来,毛祖汉亲身感受了打铁业从繁盛到衰落的过程。曾经,奉化一地打铁匠有百人之多,到如今仅剩下十几个。“老一辈的都七八十岁了,像我这样的,算‘小字辈’了,再下面就‘断档’了”,毛祖汉说,他先后收过6个徒弟,后来一个个都改行了,因为太苦,又挣不到钱。老毛的儿子如今在读大学,“我也不想让儿子继承手艺,毕竟时代不同了。”
“打铁,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毛祖汉说,再干个10年左右,等抡不动锤子了,考虑退休。到那时候,或许我们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与打铁铺相见了。
据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