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1版:沉香

堂众筷的故事

  在浙西有一个小山村叫双溪村,群山环抱,飞瀑奔流,满山是树木和毛竹,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竹子是山里人的宝,山民的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靠毛竹。自古以来,毛竹林靠伐嫩竹造纸卖钱;解放后一段时间,生产队靠挖竹笋和砍毛竹增加收入;改革开放之后,竹子的加工业发展了,毛竹山实行了低改,竹子有了新的用途。一次性筷子有的是木料加工的,有一些就是竹子做成的。在我们山村,每家每户都自制竹筷。

  我小的时候,家里的竹筷是父亲做的。别看一双小小竹筷,做成了不算难,但要做好了并不那么容易。选材、用料、工艺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特别是堂众筷,又长又粗,加工时不好把握。堂众筷就是现在讲的公用筷。

  我母亲是下村人,16岁嫁到寺桥,就是现在的双溪村,入门赖氏家族。新中国成立之前,赖家还挺富有的,拥有上百亩毛竹山,一个造纸的槽厂,雇用槽工十多人。那年代,槽上吃饭都是主人和工人一起吃的,因为堂众饭容易节省开支。

  每次开饭,女主人拿着堂众筷,一个菜一个菜地夹,往一个人一个人碗里送。

  后来解放了,我们家的毛竹山被土改,工人也被解放,那双堂筷才被收起来,母亲把它藏到木楼之上。

  1963年3年自然灾害过去后,母亲为了挣点钱,在家里办起小旅馆。木楼的楼板上铺上稻草,草席、篾席、床单依次排开,能住10来个人。家里人多了,吃饭怎么办?母亲上楼把堂众筷找了出来,开饭时又一碗一碗地夹,一个一个地往吃饭人碗里送。有一段时期,我们家的小旅馆停业关门。母亲又一次把堂众筷藏到木楼上。

  2020年一场疫情,人们多么想走出家门,踏入这春的大地啊!还好,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各地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前天,弟弟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山庄可以正常开业了。昨天,我回到自己久别的小山村,看到弟弟的山庄已来了两桌游客。弟弟忙上忙下,问来路,登号码,测体温,叙旧情。弟媳早几天就已爬到老房子楼上,找到当年母亲用过的堂众筷,让弟弟仿造50双,作为农家乐公筷用。我仿佛又看到母亲的身影,当弟媳用堂众筷夹着红烧肉往我碗里送时,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从太公到母亲,从母亲到弟媳,一茬茬,一辈辈,堂众筷代代相传。

  昨天夜里,我又梦见自己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削毛竹筷,母亲笑着对我说:“元龙啊,你要做1000双、10000双堂众筷,送给天下人,让中华儿女人人都用上堂众筷,保证中华民族永远健康!” 廖元龙


浙江老年报 沉香 a0011 堂众筷的故事 2020-04-14 浙江老年报2020-04-1400014 2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