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管理让民作主
西湖区居民自治亮点频出
通讯员 袁芳 张胜美 本报记者 唐佳璐
从无人管理的脏乱差老旧小区,变成环境卫生和治安情况大有改观、社区氛围和谐友善、居民幸福感与日倍增的新型社区。西湖区西溪街道辖区内的60多个老小区能有这样的转变,得益于2018年上半年起建立的“自管小组”,而“居民小组自管模式”也成为西湖区社区管理工作中的亮点做法。
发挥群众力量 成立自管小组
墙面剥落、单元门破损、楼道里满是烟尘……这样的场景,在不少老小区随处可见。老小区人口密集,居民年龄结构复杂,硬件设施老化,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的社工们,由于缺乏专业管理,老小区里居民事务一股脑儿全涌向社区,社区不堪重负。
保俶花园的居民楼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18年引进了物业公司,社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归功于“自管小组”。2018年初,西湖区在西溪街道开展试点,老小区经自荐、推荐等方式,在居民中产生5至7人的“自管小组”来管理小区事务。“自管小组”成员绝大多数是在居民中有威望的热心人。西溪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管小组来自居民,对小区事务最为熟悉,大家商量着办、合作着办,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不少自管小组还通过西湖区民政局的注册审核,成为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截至目前,包括保俶花园在内,西溪街道已有10个自管小组成功注册,其中7个所在小区已引入正规物业公司。
召开联席会议 凝聚家园合力
在保俶花园近日的“三方联席会议”上,社区工作人员陈启华提出,小区4幢有两根雨水管破损很久了,需要动用物业维修基金进行维修,但居民年龄偏大,跑流程比较困难。“我们来跑腿吧!”这时,物业公司主动站了出来,揽下了民调、备案、维修等“麻烦事”。如今,两根新的雨水管已在安装准备当中。
现在,不少老小区的保洁从“一天两扫”变成了“随时保洁”;保安主动帮助老人把油、米背到楼上……这样的暖心事,在实现“自管”的小区里随处可见。
社区工作人员陈启华介绍,刚引进物业时,大家还是挺担心的:“引入物业后,户均物业费每年近400元,较过去翻了一番。居民买不买账?”现在看来,这些都已不是问题。在自管小组的协调下,每半年至少召集和主持一次小区居民会议,居民按照“双过半”(户数过半、面积过半)原则决定小区重大事项。同时,在街道指导下,自管小组和物业每月末召开联席会议,提出需求和改进的意见,在下个月的会议上检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