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真讲究
“锦旗”刻在牌匾上
本报记者 徐小翔
坐落于杭州清代名宅“梁宅”内的广兴堂国医馆里,四处可见各式中医药牌匾,杂中有序地成列着近300块,每一块都流淌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这些牌匾的“主人”是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詹强。
“中医药牌匾是我国牌匾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除了有牌匾的基本常见元素外,还包含了中医药文化的也有信息,从中可以窥见中医药文化的变迁。”詹强对牌匾最早的印象来源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期间的黄山之行。在徽州的老街上,昏暗灯光下的一块块老牌匾上发出令人震撼的光芒。其中,一块匾上苍劲有力的“进士”二字,让他印象深刻。毕业后,詹强成为一名中医师,开始接触中医文化,在工作之余,他收集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物件,希望这些承载着中医药历史的老物件,不要被后人遗忘。
这些中医药牌匾大致分为3大类:一是医生诊室前所挂的牌匾。二是药铺门口或中堂所挂的招牌。比如,“回春堂”。事实上,各地有各种回春堂堂号,作为区分往往把老板的姓放在前以示不同,如杭州“方回春堂”就是非常有名的老字号。三是功德匾。匾文用古代医学典故来赞颂医生医德高尚和医术高超。例如,一块名为“杏林春晚”的牌匾就是讲一位名叫董奉的医生,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的病人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义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做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董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之人,后世以“杏林春晚”“誉满杏林”称誉一树高尚的医学家。功德匾中,还有一些是叙事类的,上面文字很多,类似于现在的锦旗和表扬信。比如一块“医术高明”的牌匾,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妇人不慎跌倒,骐麟骨绞折,经过有名医生治疗后无效,后来请来名叫杨忠侠的医治,施以巧妙的手法,外敷药物,现已痊愈,可如平常一样走路,惭愧无以回报,特地赠几句话,将永远记得先生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