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榨菜的沉着与底气
涪陵榨菜火了,是因为有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日前,中国台湾名嘴黄世聪在某节目中声称“大陆人吃不起榨菜”,引发网友群嘲,网友纷纷炫起“榨菜自由”。
想起2011年同样戏剧性的一幕,某名人在电视上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网民也纷纷炫富吃蛋。
这次更有意思,涪陵榨菜在官方微博晒出一张寄往中国台北的快递单,声称“大陆吃得起榨菜,也要让黄世聪在内的节目组吃得上榨菜”。
大家哑然失笑,特别快意恩仇。也许,明天会有更多的热点淹没“榨菜”事件,但被数典忘祖的人嘲笑却不被裹挟,不打嘴仗,这是哪来的沉着与底气?
我真心感受到国家的富强民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民共识。当温饱甚至富裕实实在在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谁会因为有人嘲笑你吃不起榨菜而恼羞成怒?
但是,“黄世聪们”嘲笑的日子我们还是有过的,不忘记是为了更珍惜今天。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尤其是上个世纪中叶,吃了上顿没下顿,一碗稀饭加上野菜树叶熬成大锅汤水……这样的生活窘迫屡见不鲜。那时,贫穷不会被看不起,因为大家境况都差不多,但装富却是一种抵御饥饿的梦想,各有各的绝招。
邻居家有4个孩子,一到饭点就关上门,吃完饭总是满嘴油亮地跑过我们家院子。因为父亲在县法院工作而有幸常能吃上白米饭的我们,却难得有吃肉的记忆。即便偶尔吃上了,也是当下号称“蚂蚁上树”名菜中的肉——只有蚂蚁大小的碎沫,闻得到夹不到。可邻居家居然餐餐吃肉,我们个个羡慕得口水直流。
一日,正是关门饭点时分,听到隔壁猫叫碗碎的声音,然后最小的小孩跑出院子大叫:“妈妈,猫把我们每天擦嘴唇的猪皮叼走啦!”
我们一时听不明白。原来,每天把一块肉皮放锅里蒸,吃完饭拿它抹一家人的嘴唇。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不饱更多地被许多普通家庭的吃不起代替。我们全家随父进城,小妹看见别的小孩吃苹果,马上也嚷着要。我妈哄她:“苹果要凭票买,我们没有票(实际上是吃不起)。”
去年,当一批年轻人热烈地讨论“车厘子自由”时,一带一路倡议和贸易开放下的“洋水果”纷纷踏进国门,以吃不吃得起相对高价的车厘子代表收入是否宽裕的年轻人,马上吃到了更加低价的智利车厘子。矫情的背后,不是真的吃不起,而是更执着于收入高低。
今天,吃是小事。“黄世聪们”错就错在甘做井底之蛙却不自知,贻笑大方却不知耻。
感恩于这个时代,感恩祖国,我因你而强大。 谷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