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搜寻固然好 防患未然更重要
奋力搜寻固然好 防患未然更重要
本报记者 曹漫
容易走失的人群通常有3类,一类是失智老人(或患有相关精神疾病),第二类是未成年的青少年儿童,第三类则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流落到他乡,最终导致难以归乡和需要救助的人员。
说到老人走失,很多人会想到,给他们戴上定位手表或是穿上防走丢的智能鞋子。殊不知,许多失智老人对这些智能设备很排斥,往往不愿意携带,甚至“破坏力”十足;另一方面,这些智能设备本身也难做到超长待机和持续电量供应,当设备本身没电了,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因此,通过智能应用设备来防止和找回走失老人,也存在局限性。
据统计,目前全国失能失智老人有4700多万人,其中失智老人超过千万人。全国走失老人一年约在5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每天有1370个老人走失。老年人走失以后的死亡率高达10%。而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老年人口达1122万人,老龄化程度达22.43%。有人说,只要你活得足够久,就有可能患上失智症。一旦患上失智症,走失的概率大大增加。
除了积极找回走失老人之外,更好的方法是少让他们走失。或者至少老人在走失后,能有一个安全友善的环境,让他们不至于孤立无援。
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理事长兼主任钱小平认为,防走失,首先应当依托强大的天眼系统,纳入公安职能,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作为辅助和志愿服务;其次,应该最大限度地普及失智症、抑郁症、精神病等基本常识,尤其是公交、超市、警察等公共服务人员做到应知应会,公民掌握基础知识;再就是认知障碍人员的家庭要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如制作随身名牌,配置防走失鞋、手环、耳机等,有条件的可以研制和利用AI设备等。“最后,是营造友善社区和城市氛围,例如古荡街道和我们大爱中心联手在做的那样,营建‘失智老人友善社区’,让失智长者过上有尊严的、安全的生活,使走失现象减到最少。”
对于未成年人,金华推出的“守护驿站”模式,让城市上千辆公交车成为“守护驿站”,并建立寻人机制,呵护易走失人群,让他们温暖回家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对于第三类人群呢?曾任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的李耀进认为,现在全国正处于脱贫攻坚阶段,对待寻人也可利用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态度,例如全国各地也可为当地走失人员进行一个系统的盘查摸底,并进行DNA提取备案,全国的民政救助系统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比对和甄别寻找。“我们现在的救助机构大多是‘萝卜找坑’模式,非常机械,如果能转变成‘坑找萝卜’模式,寻人效率将大大提高。”
李耀进补充,尽管从2016年开始,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就和公安机关刑侦支队协作,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和DNA对比等科技手段,但问题在于,这些技术手段针对的都是使用第二代身份证的人群,而很多流浪人员还使用的是第一代身份证或者根本没有身份证。
当然,寻人路上,仍就任重道远。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随手关爱这些走失人群,营造一个温暖友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