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艺文·焦点

文章导航

失聪画师张若农:

给钱塘江
画上西湖三十景

  “今天,2.89公里钱塘江海塘绘画终于完成了!”7月26日,张若农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条信息。从数九到夏伏,他在钱塘江江堤上画了西湖三十景。

  这几天,多家媒体来到烈日下的江堤采访他,记者们意外发现,他的耳朵听不见,只是用脸上的笑容和墙上的书画默默回应。

  用西湖三十景装扮钱塘江堤

  张若农作画的这段江堤连接了钱塘江大桥、六和塔、九溪等杭州人熟悉的地标,是西湖景区与钱塘江的交汇处。堤上原先喷绘着红色的防潮标语,由于常年日晒雨淋,墙面颜色暗沉,墙灰脱落现象比较普遍。

  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管理处决定对钱江一桥至九溪段的钱塘江沿岸江堤进行美化。今年2月初,江堤彩绘方案开始设计,确定以水墨画的手法绘制1000米长的西湖三十景,另外有500米长的安全警示标语以及人文宣传语。

  其实,受邀的张若农从去年11月就开始为这个项目出国画稿件。今年2月在江堤试画,5月初正式作画,6月底基本绘制完成,7月进行修补工作,至7月26日全部完工。

  从数九寒天画到夏日炎炎

  在江堤上绘画比想象中要困难。江堤容易泛潮,再加上雨天的影响,底漆很容易斑驳脱落,所以在画底稿之前,要先做好防潮处理。

  今年2月试画时,江边寒风凌冽,冷得伸不出手。到了关键的彩绘阶段,天气已十分炎热,尤其是杭州入伏后,毫无遮拦的江堤烈日当空,地面烫得人连小板凳上都坐不住。张若农每天凌晨3点就来到江边,画到中午,等日头稍微收敛,又开始画,一直到深夜。

  “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西湖是杭州面向世界的窗口,画中的这些景点是来西湖游玩的人几乎都要经过的地方。这段江堤又是杭州大动脉所在,是很好的宣传载体。”若农在微信朋友圈中说。

  10年坎坷不忘回报这座城

  张若农今年46岁,河南人,受过专业的绘画教育,国画、书法、摄影、泥塑,样样精通。记者与张若农相识于10年前,一路见证了他在这座城市的沉浮。

  2003年,他来到杭州创业,在河坊街摆了一个为游客画像的画摊,生意红火。2007年,因一次意外,他渐渐失聪。不久之后,由于耳朵问题和合同到期,张若农失业了,女朋友也离他而去。在杭州举目无亲的他,失去了健康、事业和感情,几乎无力维持生存。

  2008年底,张若农的遭遇在杭州业余摄影圈内传开,媒体、摄友等纷纷为他奔走。在杭州市园文局的帮助下,若农得以在西湖小岛三潭印月摆了个画摊,生活有了很大起色,并且娶妻生子。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人生几乎又回到原点,但经过努力,现在的生活和事业又慢慢走向稳定。

  当年,大家帮助他时,他说一定会回报社会。他说到做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以抗震前线女警察喂奶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义卖所得5万元全部捐给灾区。要知道,他当时的收入仅够维持生存。

  后来,他又多次参加慈善义卖活动,拍卖所得10多万元捐给贵州等地的贫困儿童。他也多次为摄影爱好者举办公益讲座,曾花一个多月时间,为百余名摄友赠送他亲手创作的书法作品。

  张若农曾经骑着单车,从钱塘江源头开始沿江拍摄,历时3年;他也曾经在西湖谋生,为游客画像多年。他对记者“说”,感谢有这么一次机会,能把他心目中的这两个胜地结合起来,也很骄傲能为这座给他温暖的城市增添一些美丽。


浙江老年报 艺文·焦点 a0004 给钱塘江
画上西湖三十景
2018-07-31 浙江老年报2018-07-3100010;浙江老年报2018-07-3100007;浙江老年报2018-07-3100006;浙江老年报2018-07-3100009;浙江老年报2018-07-3100011;7891552 2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