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
水墨淡彩——杭州城市色彩主旋律
色彩,本是人眼看到的自然现象,是被光照亮的物的颜色。自然科学告诉人们:凡物皆有色,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当色彩被社会关注,就被地理、历史、政治、信仰、习俗与文化等因素所化合,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城市,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创造物,这里汇聚着街道、建筑、广场、商铺等与当代都市人生存、生计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事与物,也紧密关联着色彩。
“城市色彩”作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历经近30年探讨。问题缘起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导致城市风貌特色消失。“千城一面”,可否从“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营造中找回重塑风貌特征的机会?这是人们期盼的比较有效且经济的手段。
当城市遭遇“色彩问题”
我初次应邀接受城市色彩诉求是在1998年。当时,杭州城市规划设计院对紧邻西湖的湖滨片区1.5平方公里展开“旧城改造”,遇到了色彩问题。这或许是我国城市营建最早对色彩提出诉求的项目。
能否为这个敏感地区“城市色彩”找到合理的办法?这里主干道与背街小巷的两侧,汇聚着多个时代、多种类型、多种尺度的公建与民居,它们构成“老杭州”传统风貌。我把整个杭州城市色彩做了调研与风貌学理分析,很好地避免了人们对我工作的质疑。这次比较成功的实验,为后来我和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与杭州北斗星色彩研究中心的同仁对杭州城市展开分片区色彩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2005年开始,我们用了将近10年时间,为杭州的主城区、钱塘江两岸、东站片区、之江片区、城东新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下沙、富阳、建德,以及西溪天堂、奥体博览城等区域,做过城市色彩规划与城市综合体的色彩设计。杭州城市色彩的主旋律“水墨淡彩”在各片区做了多样化演绎,效果被政府、专家与民众所认同。
其间,自2007年起,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委市政府签订了市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被要求破解杭州城市美学营造问题。我受命带领学校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综合设计、公共艺术等多个专业,组成协同创新团队。我们对城市美学的研究和思考,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落实,如南宋御街的综保工程、杭州“十纵十横”城市美学提升工程等十多项规模相当的工程。
以汉字解码“中国方式”
作为城市美学的组成部分,城市色彩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整合了色度学、色彩学、建筑色彩设计、城市色彩规划与色彩管理等专业,同时集成相关的工学、美学、设计学、艺术学与城市文化学等多学科方法,协同创新来破解城市色彩难题。20年间,我们经过数以百座计的城市色彩相关项目研究与实案实验,比较好地回应了我国城市色彩基本问题。
亲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这些年,我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中国城市色彩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创造的“中国方式”来应对。面对风貌特色保护意识弱、城市规模拓展迅速、以大拆大建方式为主的现实,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面对如此快速被稀释的城市原有风貌特色保护和探索城市新风貌重塑的方法。
实践表明,用东方智慧协助破解现实问题是有效的。我时常带着问题琢磨国人为什么一定要用“城”“市”“色”“彩”四个汉字的两组复合词构成“城市色彩”,来传达西语中“color of city”的含义。对于汉语来说,“city”显然要由“城”(城郭、城区、城郊、城镇、城乡等)与“市”(市井、街市、市场等)两大系统联合表达才算含义完备;同样,“color”也需要用“色”(单色的)与“彩”(多色交织的)来构成。
在东方营造“素城彩市”
在这个琢磨过程中,我原本闭塞的思路豁然开朗。我们将所谓的“城”界面,定位成涵盖城市幅面广大的非近人尺度的范围,比如城市总体的城区、非商业街道的区域等部分;而“市”界面,就是那些可以被称作“市井”的近人尺度空间的部分,包括商业街道的区域等。有了这两个比较清晰的界面,色彩规划的策略问题迎刃而解——以“色”的策略,应对“城”界面的塑造;以“彩”的策略,应对丰富多彩的“市”界面的市井生活。
经过结构性的梳理,我国城市总体上“素城彩市”风貌规律也随即浮现,即大幅面的“城”色彩应该做相对单纯的定义,有助于缓解环境对人视觉的压力;而相对小幅面的区域的“市”界面则可以彩色一些,宜还民间本来逻辑,让人们可以尽情沉浸在斑斓红火的生活氛围中。
2017年,我应邀把我们的经验在韩国济州岛举办的“国际色彩学术大会”上进行分享,“中国方式”受到与会国际同行广泛认可。
据《人民日报》7月22日12版,原标题《中国色彩重塑本土城乡风貌》(本文有删减)
(作者:宋建明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