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贴心保姆 儿子的生活导师
本报记者 汤婕 实习生 叶慧
一天24个小时,项有花有17个小时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智力有障碍的儿子,她却说这是生活给她的“必修课”。从早上5时到晚上10时,项有花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几乎没有喘口气的时间。但这个平凡又朴素的家庭主妇,却把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又充实。
一顿饭吃一小时
2009年的一天,家住杭州市江干区后珠家苑的92岁老人朱阿凤突然中风,这已是老人第二次中风入院了。病危通知单送到女儿项有花手里时,就连医生也劝她把母亲接回家,望着躺在病床上年迈的母亲,项有花干脆“驻扎”在医院陪床,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寸步不离地照顾母亲。
二次中风后的朱阿凤已经完全无法自理,吞咽功能也大幅下降。每天早中晚三餐,项有花都要用搅拌机把饭菜打成饭糊,才能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老人每张一次口,下巴就会脱臼一次,所以每喂一口饭就要停下来,把她的下巴重新按回去。”项有花说,出院回家后,她就成了母亲的“私人医生”。
每次做完饭,项有花就会先给母亲喂饭,等到出工的丈夫回来吃完饭接替她,她才能趁这个空档吃口饭。“老人吃得慢,又总是要停下来按下巴,吃完一顿饭最少也要1个小时。”项有花告诉记者,一天三顿饭3个小时只是保守估计,喂一顿饭花2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每天辛苦为全家备好热腾腾的饭菜,等她吃的时候就只剩冷菜冷饭,“一定要让母亲先吃热乎的,她年纪大、身体弱,让她吃得满意了,我也才能安心动筷子。”
日子总要开心过
每天早上5点钟,项有花就起床干活。她说,一家人的衣物要趁早洗完,后面还有很多事情在排队等她。洗完衣服,项有花就会来到母亲房间,用毛巾帮母亲擦拭身体、换掉前一晚的尿不湿,让老人清清爽爽地开始新一天。等做好早饭,喂完母亲,项有花又要马不停蹄出门买菜为午饭做准备。
下半天,项有花会在母亲床边说说话,讲讲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她现在都不说话了,但是她都能听懂,会冲我点头摇头来表达。”母女俩最好的默契就是“你说我听”,一个肢体动作就能领会。夜晚9时,项有花就会服侍母亲睡觉,直到母亲安然入睡,她才关灯去忙自己的事。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除了要照顾无法自理的母亲,项有花还有个33岁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2017年,儿子所在的康复医院取消了针对儿子的医疗项目,项有花只能把儿子接回家亲自照顾。
项有花的儿子虽然可以自己活动,但生活上的事情都需要项大姐安排好才能有序进行。“每天晚上洗澡,我要给他准备好衣服和热水。要是不叮嘱,他就会直接上床睡觉。”项有花说,有一次她没给儿子准备好当天要穿的衣服,儿子就把反季节的鞋子穿在脚上。
每晚安顿好母亲和儿子后,项有花才能松口气躺到床上。事实上,这种模式的生活,从2009年一直持续到今天,项有花虽然觉得很辛苦,但从没有一句怨言,她的坚强和乐观令人印象深刻。采访期间,她笑呵呵地说:“开心也是过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儿子,只有他们都在,这个家才足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