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常青·杭州

张浚生同志在杭州工作期间的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八八战略’来自于大量的调查研究,体现出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的结合。”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杭州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协党组书记沈者寿对此感触颇深,特撰此文。

  浚生同志走得很突然、很仓促,以至于几个月过去了,我依稀觉得他还健在并忙碌着。

  人从大自然中来,最终也必将回归大自然。从科学的、理性的视角说,人的离世也就不必悲伤,但人类毕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很在乎逝者生前留下的道行、品格、情愫等等精神财富。逝者留下的这种精神财富越多、越浓、越厚重,人们就越觉得惋惜,就越发怀念他。

  浚生同志身上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亮点。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对我们目前干部队伍建设最有启示借鉴作用的,就是敢于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把中央精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一致,把坚持大方向、大原则与适度的灵活性、人情味相糅合。

  浚生同志在杭州市工作的时间不长。从1983年4月任市委副书记,到1985年7月离开杭州去新华社香港分社履新,先后仅两年零三个月。但杭州市委这段经历,对于浚生同志的政治历练、政治成熟,非常之重要。正如几年后他在一次叙谈中对我们说:“来杭州市委前,王芳同志跟我谈话,让厉德馨同志带我一、二年。尽管在杭州市工作时间很短,但对我的培养、教育,对我后来比较长期担任党政领导工作很有帮助。”

  “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的杭州,是什么样的状况?浚生同志曾经用诗的语言描述道:“浩劫后的天堂,满目疮痍/孩子们没有牛奶,家庭主妇难买到鸡蛋、蔬菜/企业改革的种子刚刚发芽,横遭摧残/不讲效率的大锅饭,还有人觉得挺香/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一句刺耳的实话,像一块巨石压在人们的心头。”

  怎么办?他坚定地说道:“不能等待,不要彷徨/没有顾虑,没有胆怯/乌纱帽算什么?攻击、指责怕什么?/拉犁、推磨,再苦再累又何妨?/要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正享受天堂的阳光!”从诗中可以看到,为了改变杭州的落后面貌,他体内的能量在燃烧,他的一腔热血在沸腾,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了他敢于担当的驱动力。

  我与浚生同志的缘分不浅。1983年4月,杭州市委新班子刚组建没几天,就把我从市委组织部调到市委办公厅任主任,那天正是浚生同志代表市委找我谈了话。后来他兼任市委秘书长,成了我的直接“顶头上司”。1995年我率团考察美国后路经香港,浚生同志得知后就亲切款待我们一行,他关切地问起杭州发展近况,也谈了当时香港的复杂形势。当他完成香港的使命回到母校浙大任党委书记后,一次特意把来杭州的金庸先生介绍给我,我又邀正在杭州的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夫妇,与金庸先生一起小叙。席间,这南北两位大师谈兴甚佳,才情横溢,时冒思想火花,浚生同志与我只偶尔插话,氛围甚是愉悦和谐。每逢春节,倒是浚生同志每年给我寄新年贺卡祝福,这让我非常不好意思。浓浓友谊温情,真让人如沐春风。

  如今,每当想起浚生同志在杭州改革开放初期所做的一件件事情,他那种处事待人的格局、智慧、情感和品行,总是让人感慨不已,铭记难忘。

  曾记得,杭州有一位作家,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希望》、《54号墙门》等小说,在1983年反“精神污染”中被有关部门作为“反动小说”、“反动作家”来批判,还取消了他的“专业作家”资格,让他回厂劳动。另有三位作家也挨了整,日子很难过,杭州文化界一时空气沉闷,噤若寒蝉。刚到杭州工作不久的浚生同志,一次在与文化人士接触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就要秘书把这位作家所有发表和出版的作品收集起来,他都看了一遍。心里有了底后,就约谈了这位作家,直率地对他说,你这些“伤痕文学”,实事求是地讲,没有太多鼓舞人的力量,但是也不能说是反动的,很多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我们市里不会批判你。后来又和时任市委宣传部长的杨招棣同志登门看望了这位作家,作家的母亲和姐姐激动不已,说真想不到你们会来看我们一家子!浚生同志还专门关照作家所在厂的领导,不要歧视他。后来这位作家被部队招为文艺兵,上了老山前线,火线入了党,老山前线烈士纪念碑的碑文就出于他之手。浚生同志认为,不能保护好作家,不给作家们营造宽松的创作环境,文化怎么能繁荣发展?

  为有利于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新班子建立后,大胆实行了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分管这项工作的浚生同志说,依照老皇历、老思路,机构设置都要强调上下对口。但我们市委力主从杭州实际出发,把原来分设的财政和税务两局合二为一,这样既减少了人员,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由于西湖各个景点中有许多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就决定把园林局、文物局合并在一起,解决了长期来扯皮闹矛盾的问题,这样的机构设置,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先得要把“实事”、“实际情况”弄清楚,所以浚生同志生前很重视调查研究这门功课。在10年前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回忆道,1983年市委班子刚建立时就碰到一个大难题,当年头4个月全市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到年底可怎么向上级、向市民交代?班子成员就分头去企业调研,终于弄清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上一年的企业承包制不兑现。因为当时财政部怕企业对职工的奖金发多了,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就发了一个文件,承包制的奖金一律暂不发放,这就挫伤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市委就通过新华社记者向中央如实反映了这个情况。胡耀邦同志看后批了一段话:“看起来,不兑现是不行的。”后来省委书记王芳将中央批文交给了浚生同志,市委立即召开常委会,决定杭州市企业承包制一律兑现,原来的奖金都照发。接下来几个季度,全市经济节节回升,终于跳出了阴影。浚生同志感慨地说,调查研究不是做做样子,就是要把底下的真实情况搞清楚,又要敢于向上如实反映,这才是真正做到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

  早几年前,有一次上级组织派人征求他对改进领导工作的意见。浚生同志就直率地说:“我们的领导一定要搞真调研,调研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不带记者,不要带上电视台人去,更不要把调研会变成一个发布指示的会。调研会上发几条指示,有些重大问题也没经过党委集体审议,就轻率上电视、上报纸,这不是调研,是做秀。这种风气一定要改一改。”

  真理是个好东西,但真理向前一步,就成了谬误。这说明,办任何事情,审时度势,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度,非常重要。我们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领导集体权威,这应该是坚信不疑的真理,是不可有任何犹豫动摇的大原则,因为不保持一致,各行其是,那么偌大的中国,偌大的中共,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到头来中国就会被西方敌对势力任意瓜分、宰割和蹂躏;但是中国块头大,东西南北中,情况千差万别,“保持一致”不是照搬照套当“收发室”,不是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当“收发室”,搞“一刀切”,可以不动脑筋,也没有什么风险,而要做到敢于和善于把中央精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不仅需要花心血花力气,需要有智慧有本领,更需要有勇气有担当。

  浚生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很现代,也很传统;他很马列,很讲原则,也很有人情味;他很尊重上级领导,但却无一丝媚骨,遇到与原则不符、事实不符的,就敢于直率表明自己的观点;他坚守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规矩,注重同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又敢于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比较好地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这是真正共产党人的一种政治品格,一种政治上的成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作者系杭州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协党组书记)


浙江老年报 常青·杭州 a0014 张浚生同志在杭州工作期间的风范 2018-07-31 浙江老年报2018-07-3100009;浙江老年报2018-07-3100008 2 2018年07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