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歌王
Sunshine
百歌王
本报记者 陈逸清
王钢有一辆价值1700元的“宝马”。
“我的‘宝马’很拉风的,有21个档位变速,一下就飞到别人前头去了。”其实,王钢的这辆“宝马”是一辆自行车,是他3年前买的。
“我喜欢骑自行车的感觉,除了上坡的时候,一般都放在高速档,嗖嗖地,感觉自己永远年轻。”再过一个月,王钢就满70周岁了,“我的‘新青年’生活才刚开始。”
十年前,王钢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两点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回过头来看,王钢的确遵从了内心的声音。
北大荒放声高歌
王钢生于1946年,那个年代出生的中国孩子,接触的外语语种大多是俄语,王钢也不例外。
不过,在他的书桌上有一本绿色封面的《英语九百句》,大概被翻了太多次,书皮已经掉落,索性用透明胶带固定住了。
这本书是上世纪70年代,王钢一位同学的父亲相赠的。而王钢最初的英语启蒙亦始于此,“他是浙大的教授,每次去他们家做客时,师父教英语,师母给我泡咖啡。”
彼时,王钢已经是一名黑龙江知青。开了“洋荤”之后,探亲时王钢从杭州带回一只收音机藏在被窝里,放工之后,一边偷听《美国之音》,一边自学。
除了自学英语,王钢还是生产队里的一副好嗓子。当然,这跟遗传是分不开的,王钢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唱诗班的。
每年秋收季节,有人割了稻子,就需要有人轮流看守。王钢倒是挺喜欢看守这活儿的,在天高地阔的北大荒,王钢躺在大草甸上,面对着蓝天白云,扯开嗓子,能唱多大声就唱多大声。
有的时候,他总希望下一个来轮班的人能晚一点来,好叫他再肆意一会儿。
你是我的阳光
“小郭颂”,是那时候王钢在生产队里的外号。
有一年,王钢从黑龙江回杭州探亲,途中要坐上一天一夜的轮船。乘客们在一块待久了,逐渐熟络起来,“有会唱歌的吗,给大家来一首?”有人说。
“我来一首吧。”王钢自告奋勇走上前,一曲《乌苏里船歌》唱下来,大家拼命鼓掌。“那个热情的劲头啊,我看有的人拍得手掌都红了。”现在说起来,王钢还甚为得意。
1985年,王钢就读佳木斯师专,外教老师是一位澳大利亚人,华生小姐。“外教也就20来岁,胖胖的身材,性格非常活泼。”王钢说,华生小姐和别的外教不大一样,教学形式生动,除了做游戏还教他们唱歌。
“《You are my sunshine》(你是我的阳光)是华生小姐教的第一首歌,旋律好听,歌词也简单,一下就学会了。”王钢说。
再次唱起这首歌,已是19年后。2004年,作为杭二中总务主任的王钢,跟随学校一同去澳大利亚珀斯的一家中学访问,“欢迎会上,我想调动下气氛。”王钢说,他站起身,脱口而出就是这首《You are my sunshine》,“我才唱了一句,全场老外就跟着一起大合唱。”
9年学了近百首英文歌
2007年,王钢退休了,也迷茫了。
“我在学校搞总务工作,很多人知道我退休了,给我介绍相关工作。”王钢说,干了一辈子,他希望退休后的生活是全新的开始。
王钢还是想唱歌。2008年初,一个老同学告诉他,浙大有个退休教师专门教人唱英语歌。王钢想都没想就去报名了。
“班级上四十多个人,我的英语基础算差的。”王钢说,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唱下去,“最好的记单词的方法就是唱歌。”
说着,王钢一下站起身,摆开架势用俄语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么多年了,很多俄语单词都不记得,但歌词不会忘记的。”
一个月学一首新歌,到现在王钢已经唱了接近100首英文歌。“那么多歌,哪一首最拿手?”我问。“还是《You are my sunshine》”王钢大笑起来。有一次,电视里正在播一条广告,配乐正是这首歌,王钢马上跟着和,“孙女听到,说我太酷了。”
最近,王钢打算学法语,“法语是对情人说的话。”王钢说,学会了,他准备唱法语歌给老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