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碗
姓“施”
我家的碗
姓“施”
王桂根
那天在家里搞大扫除时,在碗橱的最里面捣腾出了一只不知有多少年没用的直径有17厘米,高有8厘米的蓝边汤碗,碗底中央还刻有一个我母亲的姓氏“施”字。
说起这只碗,还有一段故事呢。
碗底刻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了。那年代,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不高,老百姓也过惯了紧日子。许多人家家里的家具及生活用品,都是简单又简单,也很少有更新换代买新的,即使破了坏了也舍不得丢掉,总是拿去修修补补后,再接着用,于是就衍生出了许多行业。
由于经济拮据,各种生活用品都是用了再用,一补再补,又都不齐全,全是八只瓶七只盖的,盖了这只,又短了那只,总是不够用。小孩打碎了碗,大人也不肯扔掉,再一块一块捡起来放好,等补碗的师傅来了补一补,又可用了,所以一般人家买碗,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上瓷器店的。家里来了客人了,碗不够用,就会向左邻右舍去借,但借又常常不是只向一家人家去借,东家借一只西家借两只,这里还的时候就有个麻烦了,不知道这只碗是向张家借的还是向李家借的,容易搞混,把张家的还给了李家,把李家的还给张家,有的人家为此还丢了碗,又说不清,后来不知谁发明了在碗底刻上了自家的姓氏,做上了记号,就好多了。后来许多瓷器店里也开展了这一项业务,在店的一侧,放一张工作台,坐着一位老师傅,手拿一支电钻枪,专门给来买碗的顾客免费刻字,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件新事物。
我家这只碗,就是在那个时期买的。记得买此碗是在春节前,快过年了,家里为了来客人时盛汤用,母亲就在我家门口的那条老巷东街巷,也就是现在的建国北路东园街口上的一家陶瓷店里买的,那时在它的边上还有一家专门卖南北干货的万元和南货店。刚买时为了要刻我爸的姓还是我妈的姓,两老还起争执呢,后因姓我爸的王姓的人家实在太多,容易搞混,就改刻上了我母亲的姓“施”字。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谁家还会为一只碗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更不要说补碗了。时代在进步,生活也在提高,但过去的那种勤俭节约也不可丢掉,这只旧汤碗,应该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