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往事

支边一家人

  支边一家人

  姜惠民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离乡背井远赴宁夏地区,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和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一家五口也在此行列中。

  1960年4月, 我们一家五口经过政审、批准。各生产队、小队为支宁青年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欢送。4月30日到县委,住进招待所,支宁青年每人发了一件蓝布棉大衣(我和姐年幼没有),户口集体随身迁入当地。晚上,举行欢送大会,观看电影《沙漠追匪记》,至今还依稀记得。

  支宁青年就像军人一样,坐进闷罐车,一车厢三四十人,不分男女。火车每到大站,有接待服务处,洗漱、送开水。中午和晚上吃饭是预先安排好到车站吃的,大多是面包、馒头等食物,每次下车吃饭活动一小时,晚上睡车厢。从硖石乘专列从上海,经徐州一路向西,直达银川。沿途可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好男儿志在四方”等大幅标语。

  下火车出银川,坐马车到达目的地——贺兰山畜牧试验场的一个连部,安家落户,母亲任一连副连长,不停地忙碌着日常生活以及连队生产。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宁夏是个好地方,两只面包一碗汤,苍蝇蚊子扮(成)大王……”这里土地荒凉,一望无际的沙漠,走上半天不见村寨。眼前的土地上有一层白霜(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种植蔬菜、小麦,也有个别地方种植水稻。

  父母在队里垦荒种田,整日劳作着;哥哥被派往连队机务组拖拉机队,吃住在队里。

  晚上睡的床,当地叫炕,是用土坯砌成,上面抹上一两厘米厚的草泥做成的炕皮,炕皮下面除土块支撑外,其他是空的,为冬天通火储热。炕上铺一张芦苇草编成的席子,睡炕比睡在木板上还硬,但炕通火,冬天冷睡热炕,即用一个煤炉子通向整个炕。虽气温很低,睡得还是热乎乎的。

  北方天气与南方不一样,干旱少雨。从11月到来年6月都不下雨,冬雪也不多,7月至9月雨水稀少。冬天气温低,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真是滴水成冰。出门从头到脚都是棉的,当地老乡出门干活,大多穿老羊皮袄。若洗好衣服拿出去晒,连手都粘在一起,有时拉门手会粘在门把手上,发出吱吱的响声。春天风大,北风呼啸,黄沙蔽日。出门走路戴上防沙眼镜,有时刮得满屋子尽是沙。

  那会儿,我和姐上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学校设在场部,我们只好离开父母步行两个多小时去住校读书,我当时年龄小,学校让我和姐一起住在女生宿舍,好照顾我。寝室是一个大土炕,每个寝室大致住8个学生。

  日子虽然艰苦,但父母总是节俭,省出来到星期天让我们带到学校,让我俩吃好吃饱,我在父母和姐姐的翅膀下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读书学习着。

  1962年夏,自治区公安、民政部门联合发文,同意浙江支宁青年返乡,政府还发给路费和20元左右的安置费(当时海宁一担胡萝卜约40元)。我们全家迁回海宁黄湾公社黄山生产大队。


浙江老年报 往事 a0006 支边一家人 2016-11-29 浙江老年报2016-11-2900007;12985050 2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