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往事

李斌全:用指尖诉说“秘密”的人

  李斌全:用指尖诉说“秘密”的人

  修钢笔匠、钟表匠、铁匠铺、竹器坊、园木作铺等,都曾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劳动,记述了历史的昨天。

  这些行业曾经辉煌一时,曾陪伴我们成长。如今,它们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即日起,本报开出“老行当”栏目。让我们走进老行当,回忆那已经逝去的年月。

  本报记者 余晓叶

  “滴答、滴滴答、滴滴滴答答……”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是电码的声音,报务员的指尖下,敲出电码,传递军情。

  在杭州,有一位曾经从事报务员工作10多年的老人李斌全,他曾经头戴耳机,手握电键,用自己灵活的头脑和手指传达着军情。

  如今,80岁的他右手中指还是有着一层茧,那是多年压电键留下来的。

  手指练到长水泡

  1955年,李斌全初中毕业后报名参军。被分配到某空军独立通讯营,当了报务员。

  从小做农活的他,十指长得又僵又粗。学习电传打字和电音响机业务,对他来说很困难。

  “电传机的字键很小,操作起来很困难。”李斌全说,自己的手指比较粗,有时候会不小心按到旁边的字键,操作起来又慢差错也多。

  对于李斌全来说,操作有线电音响机更是苦不堪言。“这个需要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手腕配合,中指压在键头上,食指按压电键。”中指压在键头上很难受,没多久就会起水泡。“水泡磨破了还会流血,渐渐地这里就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害怕被淘汰偷偷加练

  一封电报中,每4个阿拉伯数字组合代表一个汉字或者一个标点符号,且这指向性并非一成不变,今天这个码可能代表“你”,明天也许就代表“我”。

  由汉字翻译成数字组合的电报被送到电台,由报务员发送到异地,又由对方的报务员抄送并校对完毕再传到其他部门翻译成汉字。

  当时,在培训班里,有几位因为跟不上调而被调走。李斌全很担心自己也被调走,经常偷偷练习。

  “开会的时候,偷偷把手伸进抽屉里练习指法,晚上熄灯后就对着墙壁练习。”李斌全说,不久后,通过他的努力,速度和技术都赶上同期参加培训的学员。

  发报容易抄报难

  发报对于李斌全来说,通过苦练并没有太大的难处,他一分钟可以打出200多个字。收报,才更考验实力。

  “如果是有线电音响机,那收报相对容易,可是无线电音响机就很困难。”李斌全说,因为无线电音响机会受天气干扰。

  “滴答”代表1,“滴滴答”代表2,“滴滴滴答答”代表3。在收报时,头戴耳机,左手握电键调解音量,右手记录数字。

  “收报是很考验心理素质的,需要很冷静,绝不能慌张,如果因为慌张出错就麻烦了。”李斌全说,这个时候有经验的报务员就会压码。

  压码,可以理解为报务员接收电码时,耳听速度大于手写速度,就用心记住。“压码需要慢慢练习,我能压两个,就是对方报道第三个数字时我开始记录第一个。”

  后来,李斌全在部队改行做政治工作。1979年,转业到杭州一家铁矿厂工作。


浙江老年报 往事 a0006 李斌全:用指尖诉说“秘密”的人 2015-11-23 浙江老年报2015-11-2300008;4078063;浙江老年报2015-11-2300009;4075556 2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