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病打点滴的习惯要改改
输液风险大 长期会耐药
小毛病打点滴的习惯要改改
本报记者 苗露
通讯员 陈晓华 方序 王家铃
最近江苏省出台了一个新规,到2016年底前,除儿童医院,江苏省内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感冒发烧难道就只能吃药憋着?不少人都心存这样的疑惑。其实,在浙江,门诊不输液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浙二等大型医院已实施多年
目前,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并没有关于门诊输液方面的硬性规定,但浙江已有几个大型综合医院实行门诊不输液制度。
说到门诊不输液的“历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算是首当其冲。医院自建立那天,便没有在门急诊大楼设置门诊输液室。据说,这是建院时引进美国先进管理模式之一。从最初诸多反对声此起彼伏,到现在自觉遵守,这个“传统”坚持了21年。
同样的,浙医二院在2012年对门诊取消输液做了规定,门诊诊间系统由IT软件控制不能开立静脉输液医嘱,门诊药房禁止发放各类静脉注射制剂。
浙医二院医务部主任张秀来表示,对大多数门诊患者来说,门诊输液并非必需。如有需要输液但又无需住院的患者,浙医二院在急诊室二楼设置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急诊输液室。
除了这两家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近期也大幅减少门诊输液的情况。“我们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判断没有输液必要,医生会与病人进行沟通。”浙江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亚清说,减少门诊输液是一个趋势,尽管目前没有硬性规定,但院医护人员都会有意识地减少给病人输液的机会。除此之外,对于处方静脉输液的医生,院方会要求定期汇报,并组建专家组评估该处方的安全性与必要性。
输液等于一次小手术
事实上,“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输液才能让病“好得快”,甚至有些人会主动要求医生采取输液的治疗办法。
然而,大家都忽略了输液本身的危险性。
张秀来说,一般给药方式主要有外用、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等几种。但从安全性来说,静脉输液的风险相对最高。同时,输液室患者间也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增加耐药几率。“滥用抗生素是目前各种“超级细菌”产生的重要原因,细菌耐药性的增加速度远超抗生素的研发速度。”
“输液还可能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疑会提高药物反应的概率。”李亚清补充,除了给药方式增加的风险,药物用量也是输液风险高的一大原因。输液看起来见效快,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相较于口服药品,输液时药物的用量增多了。
中国抗生素人均用量是美国10倍
有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138克,是美国的10倍。分析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之一,大医院全面取消门诊输液实质上切断了医疗机构“大输液”的财路。
为什么儿童医院门诊输液不禁止?
业内专家称,可能是考虑到患儿的特殊,才保留了儿童医院可以门诊输液。儿童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不如成年人,病情发展迅速。一个感冒往往可能迅速转为肺炎,在门诊保留输液,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