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身器材“生病”了怎么办?
杭州市江干区的做法可以学学
社区健身器材“生病”了怎么办?
杭州市江干区的做法可以学学
本报记者 徐小翔
家住杭州的丁大伯有个习惯,每天都要在家门口的健身器械上活动活动。
这两天,他的“老伙伴”扭腰机突然转不动了。丁大伯试图查看使用标识上器材厂家的电话,但因长期日晒雨淋,标识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情急之下,他找到社区干部,通过社区文体站工作人员才联系上器材生产厂家。丁大伯说:“玩不了倒是小事,但不及时修理,万一出了安全问题该怎么办?”
社区健身器械“健康状况”堪忧
丁大伯所遇到的情况究竟是不是偶然呢?
记者来到杭州市潮鸣街道东河社区,这里有市区内相对较大的全民健身点——20多台健身器材零星铺开,不少老年人正在利用器材进行锻炼,可见利用率还是比较高的。
走近这些器械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其中一些器械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生锈无法使用,更让人感到后怕的是,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械旁并没有警示告知。记者试图拨通厂家电话,但始终未能联系上。
一旁的温馨提示牌上显示,这批健身路径是2010年底建成的。根据《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目前全省拥有健身路径42605片,杭州市有7153片。按5年一个改建周期来算,从2001年开始建设的杭州市本级健身路径又将迎来一个改建的高峰。
杭州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顾俊俭表示,目前杭州全市所有社区(自然村)已做到健身路径全覆盖。对于健身路径的维护保养这项重要工作,各区有各自的做法,一般是按照产权单位负责维护原则。“也有工作做得很细致的,像江干区的做法就比较有特点。”
社区健身路径维护的江干区“style”
俞金龙和倪海冠两位师傅每天都要穿梭在江干区的大街小巷。这两天,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笕桥。
两位师傅每天都会提着工具箱在路上巡查,只要接到社区求助就立马出发,为的就是保障健身设施的安全性。这不,连日阴雨,横塘社区一个器材的轴承出了问题,俞师傅赶到后几分钟就搞定了。
你或许会问,这两位“技艺高超”的师傅究竟是何许人也?其实, 俞金龙和倪海冠两人是江干区体育局全民健身维保部的专职人员。简单来说,就是体育局的“眼线”和健身器材的“护理员”,负责全区健身设施常年巡查维护、维修保养、更新报废、登记备案等等。
6年前,俞金龙刚上岗的时候便发现很多健身器械都存在过期服役、老化破损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和将拆未拆的小区,器材超期服役的情况较多,有的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今,江干区全民健身工程开展了几年后,健身器材变新了,塑胶地面更安全美观了,居民各类投诉渐渐减少,家门口的健身器材终于可以让大家更放心、安全、方便地使用了。
有人为他俩算过笔账,截至2014年底,全区140个社区(村)建有全民健身苑(点)467个,篮球、门球、网球等健身场所260处。就算每天跑一个社区,也需要半年才能跑完一遍,一年下来,要过目五六千件器材。
这么多器械,两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因此,各个社区文体站的干部们便成了俞金龙和倪海官的“好帮手”,很多维修信息都是从他们那里得到的。
据了解,江干区14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热心体育志愿者也在这个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原则上,杭州每个社区文体站工作人员每周巡查2次,用记录本记下巡查情况。
像武林街道竹竿巷社区的宣教文体委员王伟,每周都要去社区文化小广场检查器械,他告诉记者,去年装了一批新器械,操作更容易了。
市、区体育局分别补助助力健身设施改建新建
最近,江干区文广新局(体育局)体育科负责人拿到了新上报的新建、改建全民健身设施预报表,打开一看,新建和改建五五开,新建50处,改建50处。当然,这不是最终数据,他们还要通过现场勘查、项目审核、布局设计、经费预算等环节,与社区沟通后,再进行筛选。估计最后同意动工的数目会有七八十处。
根据GB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的“新国标”要求,江干区的各建设单位将从去年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的招投标中的3家中标单位自行挑选一至两家做出新(改)建方案和经费预算,最后由建设单位选定1家报区体育局核定书面同意后实施。
江干区体育局还与供应商约法三章:器械使用后,前两年出现损坏,厂家免费维护;第三年开始,厂家成本价提供维修部分材料,适当收取人工费用。
“这一来可以省去一大笔费用。”江干区体育局体育科负责人说,江干区对新建健身苑(点)还有鼓励政策,新健身点每个奖励1.3万元、达到标准的健身苑每个奖励3万元,补助经费由区体育局年底验收合格后,一并拨付。对改建项目,无论是器材,还是塑胶地面,都按照区级与街道及村社各50%的比例给予补助。这样的奖励补助政策,极大地减轻了社区(村)的经费负担。
顾俊俭表示,从2011年开始,杭州市就开展了基层体育工作星级社区评估,对于星级社区,市、区两级体育局都有补助资金发放。
今年,市体育局要拨款200万元用于补助区(县)全民健身设施改建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