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做媒
根本停不下来
义务做媒
根本停不下来
本报记者 余晓叶 通讯员 沈雯
“于师傅,拜托你了,一定为我女儿物色一位合适的对象。”王女士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有点着急,特意从杭州城北赶到上城区吴山路社区找“月老”为女儿牵线搭桥。
这位“月老”叫于再秒,大家亲切地称呼他“大秒”,今年68岁,一位新杭州人。原来在台州老家义务做媒促成了100多对,2012年跟随女儿来到杭州后继续做媒。
主动寻找单身资源
在杭州吴山路社区,有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入门后的双侧白墙上略微拥挤地挂着数面锦旗,写着“天上月圆 地上喜缘”、“精心牵线 成人之美”。
办公桌边竖了块“喜缘工作室”的牌子,而一侧则躺着厚厚一沓资料,一张张被翻得半旧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单身人士的信息。这里就是于再秒为年轻男女牵线搭桥的地方。
在老家台州,于再秒是当地有名的“月老”,有着40多年热心为人“牵红线”的经验,已经促成了100多桩婚事。
2012年,于再秒来到杭州,帮女儿照看小孩。“刚来杭州真的很不适应,生活太无聊了。”于再秒说,自己一心想着找点事情做做。
于是,他找到了自己所在的吴山路社区,并和相关负责人聊起了自己的想法,想利用自己的老本行优势去帮助身边有需求的单身朋友找对象。
“整个交谈过程非常顺利,我们一拍即合。2013年7月,经上城区民政局认证的‘喜缘工作室’正式成立。”于再秒说。
一开始,于再秒会主动询问社区里的居民有没有适龄青年需要介绍对象。慢慢的,公益做媒的名声传出去后,很多人大老远赶来为子女报名。
365天热心为人
一年多过去了,本着纯公益的态度,于再秒的喜缘工作室已经有400多人前来登记,10多对步入婚姻殿堂。“我分文不收,所以他们就给我送来锦旗表示感谢。”在他的办公室里,两边的墙上挂满了锦旗。
名声出去了,于再秒也从先前的“孤军作战”发展壮大到“月老团队”,目前有13名“月老”。每周一,13位“月老”都会聚在一起开会,把自己手头上的资源拿出来共享配对。
“我退休前在这社区工作过,听说有这个团队就加入了。”何姓月老说,自己觉得帮人解决终身大事很开心,每当看到成功牵手的就很有成就感。
做媒,说话也是很讲究技巧的。“要温柔地询问,而不能逼婚。”于再秒说,如果两人还处于普通朋友阶段,最好一周进行一次追踪询问,这询问要多听取双方对彼此的印象和态度,而不是单纯地催促两人结婚。
有些“月老”很热心,但没有做媒的经验。于再秒就对他们进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单身者间的互配率。
于再秒觉得,通过一个个牵线交换联系方式的效率比较低。
接下来,“月老”团队想组织相亲会,让年轻男女都来参加,他们相信这样效率会提高。
为了思考配对问题,于再秒365天无休,常常到深夜才休息。“只要身体许可,我会将公益做媒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