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
如何治“霾”?
历代帝王
如何治“霾”?
霾对皇上来说是不祥的,历代帝王都很畏惧。
“王者失中,臣下强盛而蔽君明,则云阴。”“久阴不雨,乱气也。”这种认识早在汉朝就已出现,《汉书》记载了一个故事:汉废帝刘贺初即位就遇雾霾,“天阴,昼夜不见日月”。可刘贺偏偏要开车出去溜达,车刚发动便被光禄大夫夏侯胜拦下:“书上说出现这种天气,是大臣作乱犯上之象,您最好在家休息。”刘贺不信,让夏侯做宅男,关起来了。巧的是,夏侯刚被关起来,大将军霍光就把当了27天皇上的刘贺给废了。
因为这个事,《汉书》引征京房《易传》说了一大段霾的兆示:大臣谋私就会起霾;君臣分心会出现上蒙下雾,但起风三次可化解;大臣无功受禄出白雾霾;大臣抢功出黄雾霾;大臣不要脸求赏,出红雾霾……叙述近千字,比说明书还详尽。
霾与政治变化当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帝王认为出现雾霾就是天怒,遇大“霾灾”需要做法事祈祷上苍原谅。祭祀的结果如何?好像不怎么样,天继续怒。4年后的崇祯十七年,这年新年不但没有新气象,反倒有了一场大霾。《明史》载:“十七年春正月庚寅,大风霾。”春节出现霾,让崇祯感到很不美好,但更让朱由检崩溃的是他家的龙兴之地凤阳这天地震了。接下来都知道,3月17日李闯攻城。第二天晚上,朱在煤山上吊了。不查不知道,一查挺有意思。原来17年前他刚登基的那年春节,也有霾:“崇祯元年正月癸亥,永年县昼晦,咫尺不辨人物。”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