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持家代代传
我有一个大家族,兄弟姐妹7人。每年,我们都聚在一起过春节,大家轮流做东请吃年夜饭。晚饭后,二哥都会给大家拍一张全家福,这样的全家福已经有二十多张了。
今年正月初三,大家再次相聚,饭桌上,我们不约而同谈到了过去,谈到了挂在老家厅堂上方的那块“勤俭持家”匾额。
我有个大家庭,爸爸、妈妈、外婆加上我们兄弟姐妹,一共10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父亲开的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父母要培养我们兄妹7人读书成人实属不易。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家里经济非常拮据,妈妈常常会拿着一个米淘篓绕很多路去别人家借米吃,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靠她缝制出来。
记得有一次,二哥从30多里外的萧山中学读书回来,妈妈一看二哥脚上的鞋子破了,就问:“我不是刚刚给你做了一双新鞋子,这么快就破了?”二哥马上从书包里拿出一双新鞋子说:“我舍不得穿,这一双破鞋子是别人不要了,我觉得穿着走路还可以。”妈妈听了无比欣慰。
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不知做过了多少活,磨纸、纺棉线、糊火柴盒、绣花边、打麻绳、做银锭等等,每天都要忙到深夜12点才睡觉。我们上学后,就跟着妈妈一起干活,中午糊100个火柴盒,晚上磨锡箔纸,周末挑萧山花边……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现在,虽然家里的每一个人生活条件都好了,但我们从来不乱花钱,勤俭持家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会教育下一代,将勤俭持家代代传承下去。
□谭淑爱(杭钢小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