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万能“回答器”
别做万能“回答器”
好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孩子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面对孩子喋喋不休的发问,无论哪个家长都要担当孩子的第一部“大辞典”。回答孩子的提问,这是做家长的一份责任,家长也会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欣喜和愉悦。
然而,爱问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孩子提出的问题质量有高有低。作为家长,是否回答出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就一定是好的呢?其实不然,下面两种常见的“好问”便是有问题的:
●跳跃性发问
比如,有些孩子会问:“人为什么要吃饭呀?”可是,家长回答完了,孩子根本就没听你的解释,似乎对你的回答也没有太多的兴趣,马上再次发问:“花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呀?”而当你继续回答新问题的时候,孩子很快又问出与前面几个问题完全无关的新问题。
这是典型的“问而不思”,是幼儿浮躁心理的反映。面对这样的孩子,有时家长会被弄得很浮躁,甚至因此而不耐烦或缄口不言。久而久之,幼儿爱问问题的习惯受挫了,家长的耐心也丢失了,严重的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这种问问题的方式呢?首先必须认真对待,不可以忽视和躲避。当发现孩子对你的第一个回答根本不在意时,就不要再回答孩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要停下来,把“球”踢回去,也就是说家长可以用同样的问题反问孩子,要求孩子复述刚才的回答。这样坚持的结果是可以规避幼儿那些不好的习惯,避免他们继续提出不经思考的跳跃性问题。
●延续式发问
和上面不同的是,这种延续式发问不是跳跃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却也存在着“问而不思”的问题。
举个例子,孩子问:“馒头是什么做的呀?”答:“是面粉做的。”问:“面粉是从哪里来的?”答:“是用麦子磨出来的。”问:“麦子是从哪里来的呀?”答:“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问:“为什么农民伯伯会在地里种麦子呢?”答:“因为土地有营养。”问:“为什么土地里面有营养?”……
如此周而复始,可能孩子的问题还没有结束,家长便已经穷尽了知识。这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家长的回答是不是有效回答,是否会让幼儿听进去并分析和思考?如果只是因为孩子喜欢这种发问的形式,并热衷于把家长问得“无可奉告”,长此以往,这样的好问便成了一种游戏。
如何规避这种发问形式呢?以上面的问题为例,孩子问面粉是怎么来的,家长答是用麦子磨出来的,这个回答并不完整。完整的回答应该让孩子去思考,给他留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喜欢思考和质疑的孩子,很可能会对家长的回答不满足,会用他们仅有的生活知识去否定家长的答案,他可能会问:“我看面粉是妈妈从超市里买来的呀?”这说明孩子与家长的问答是有品质的,因为他都是经过思考的。
上述两种不同形式的发问都很常见,都需要家长认真对待。既要保护幼儿的好问习惯,同时也要学会“埋伏问题”和“留有余味”,以此引导幼儿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家长未必要充当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回答器”,适当的时候把问题留给孩子或者把问题返回去,让孩子自己思考结论,其实可以更好地启迪孩子的智力。 刘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