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瑛同志在浙江省委的十二年
上期,本报刊登《铁瑛同志在浙江省委的十二年》的首篇后,吸引了众多读者关注。本期继续刊登此文的续篇。
任人唯贤 发展农业
1979年,神州大地,生机盎然。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80年9月14日至22日,中共中央为了总结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在北京召开了各省市第一书记座谈会,铁瑛同志参加了会议。
10月上旬,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铁瑛同志认真传达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和纪要。会上,大家解放思想,联系各地实际,进行热烈讨论。铁瑛同志说,希望大家从浙江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对包产到户责任制可以先试验再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1981年7月10日,时任省委副秘书长的厉德馨在《浙江日报》发表了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研究文章。铁瑛同志认真阅读后认为,厉德馨对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认识深刻,观点站得住。
8月初,铁瑛同志和时任省长李丰平找厉德馨同志谈话,让他去金华地委当书记。当时,铁瑛同志考虑,厉德馨同志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认识比较深刻,可先拿一个金华地区去试验,如果成功,就在全省推广。省委很快任命厉德馨同志为金华地委书记。
9月1日,铁瑛同志到金华调研,让厉德馨同志汇报金华地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厉德馨汇报了两个问题:第一,停止纠正包产到户,不再向群众“顶牛”;第二,召开一次大会,公开讲明生产责任制的多种形式,把选择权真正交给群众。铁瑛同志赞许地点点头说:“我同意你的意见,你放手干吧!”
9月中旬,金华地委召开了公社党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厉德馨同志作了7个小时的报告,讲明道理,提出要求,又找了10个包产到户的典型介绍经验。会议统一了思想,统一了做法。金华全地区试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
包产到户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获得了成功。1982年金华地区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50亿斤跳到60亿斤,一年增产10亿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年底,省委总结和推广了金华经验,全省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
工业突破 开启新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铁瑛同志想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开创新局面,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工业需挑重担。
工业开创新局面,需从浙江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铁瑛同志在强调抓好浙江传统工业的同时,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特别是港口、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要有突破。
全国解放后,浙江一直被中央、国家定为海防前线,没有什么重大项目。1972年以后,谭启龙同志和铁瑛同志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不断地找国家计委和中央、国务院分管工业的领导,争取重大项目。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下,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了浙江炼油厂、镇海电厂、北仑港3个重大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铁瑛同志对这3个项目非常重视。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总装机容量105万千瓦的镇海电厂如期投产,为全省的工业和民用用电解决了很大问题;年加工原油能力250万吨的浙江炼油厂,1977年年初开工,解决了松软基础、企业用水、铁路专线和技术难点等重大困难,于1978年11月20日正式投产,现在已成为浙江的龙头企业;宁波北仑港港口的建设,不仅浙江省委高度重视,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交通部和浙江省委精心组织,把分布在广州、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地的建设大军调运到北仑,上万名建设者在港口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于1978年1月开工,数年后,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1978年年底,他访问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以后,认为要改变浙江的经济结构,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仅要引进国内的重大项目,也要引进国外的重大项目。他要求经济部门的同志解放思想,眼睛向外,寻找外资、外企,而且自己亲力亲为。
1982年上半年,铁瑛同志亲自抓了海盐秦山核电站、国际水稻研究所以及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与中国北京汽车厂联合等3个项目的落实。
节选自《第一书记》 作者 方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