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往事

人民的好公仆

  2012年4月17日12时02分,厉德馨同志走完了89年的人生之旅,永远地离开我们了!然而,他那有棱有角的独立人格,高人一筹的智慧胆魄,求真务实、不谋私利的高尚德风,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他为人民耗尽一生的苦力智力而奉献给社会的熠熠业绩,将永久地留在杭州,留在浙江大地。

  1983年4月,德馨同志奉党中央和浙江省委之命,从金华来到杭州,任省委常委兼杭州市委书记。在前几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我说当年德馨同志为班长的杭州市委市府新班子,面临的是“破冰之局”,他们带领杭州的干部群众走过了“破冰前进”的五年艰苦历程。

  “民以食为天”,民生问题乃是头等大事。德馨同志进入杭州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是要尽快解决食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的问题。他就把金华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用到杭州,通过农户承包的改革办法,打起了猪肉、禽蛋、牛奶、水产品“四个翻身仗”,一年后就初见成效。“四个翻身仗”,还带动起农村奶牛、蔬菜、山林、茶叶的农户承包制改革,又推动了取消农副产品统购统销、放开农贸市场,允许农民将农副产品直接进城上市。这就打开了农民的富裕之门,又丰富了城市供应,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德馨同志与他的同事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改变与“美丽的西湖”不相称、不协调的“破烂杭州”的面貌,唯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则别无他途。于是在农村提出“马车型”经济结构,改革城乡分割的商品流通制度,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发展多种经营,由此,乡镇企业开始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在城市企业,开展学习“福日”经验,推行经济责任制,破除“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这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和不合理用人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此,杭州城乡经济就日益活跃繁荣起来。

  那时候的西湖是死水一潭,淤积厉害,污染严重,水质混浊,夏天发臭,环湖到处被违章建筑所包围。德馨同志说:杭州之所以有名气,就是因为有西湖。保护西湖是杭州人特别是领导者的天职。他提出“拆旧还绿,还湖于民”的主张,把长期占据西湖边有碍观瞻的许多违章建筑统统拆除,不管它是什么高级机关,不管它的“来头”有多么粗,都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作出这种“得罪人”、“不讨好”的决策,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胆魄。

  说杭州风景秀丽是个旅游城市,但当年的杭州只有招待所而没有像样的旅游宾馆饭店;旅游者要购物也只有“解百”、“小吕宋”这样的商店,而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商场。这称得上什么旅游城市呢?于是,杭州采取市、县地方集资的办法,建造了杭州“工业大厦”(就是后来的杭州大厦)、“国际大厦”和“百货大楼”,还采取中外合资的方法,建造了黄龙饭店、新侨饭店和友好饭店。杭州要发展旅游业,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当时政府还没有“土地出让”大笔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能开创出这个新局,殊为不易!

  力挺改革的德馨他看重有思想、有创见、有独立见解的人,不喜欢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人。1984年的一天,德馨同志来到万向节厂,见面就问鲁冠球:现在农民最高兴的是什么事情?鲁答:第一件事是土地承包到户,人人有饭吃;第二件事是发展社队企业,人人有钱花。德馨同志被这两句话吸引住了,觉得鲁冠球不是一般的农民,一般农民不可能用这样简洁的语言表达农民的愿望和喜悦。德馨同志一直把鲁冠球掌门的万向节厂作为农村乡镇企业的改革试点,把冯根生掌门的中药二厂(后来的青春宝集团)作为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试点,对他们长期给予关注和支持。即使在离休之后的十多年里,也每年都要相约几位当年的同事,去这两个企业看看,当知道他们在改革发展中每年都有新创造、新经验、新变化后,心中感到无比的快慰和兴奋。

  作者 沈者寿(系杭州市委原副书记)


浙江老年报 往事 00003 人民的好公仆 2012-05-02 2420220 2 2012年05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