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亲情

这边那边都是家

——李志根一家收留哑爷的故事

  这边是临安,那边是余杭。这边那边,都是哑爷的家。

  哑爷,姓阮名木叶,今年65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西安寺村阮家畈人。1989年秋,他在亲戚家喝喜酒时走失,这一走就是21年。现在,阮木叶走失了21年的亲情又找回来了,喜庆之余,人们不禁被李志根一家的爱心收留深深地感动。

  1990年,春节刚过,大地还沉睡在冬日的寒冷里。一天中午,当时还算是穷乡辟壤的小山村来了个衣着单薄、手持一副碗筷的中年人。看着此人怪可怜的,看上去又不太像是行乞的,李志根便把他叫到家里吃饭。本想趁这吃饭的工夫问问他的来龙去脉,哪知道眼前这位中年人是个哑人。比划了半天,志根只弄懂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哑人希望志根能收留他。看着这个衣衫单薄、身无分文,又不能用语言交流的残疾人,李志根实在不忍心让他再去流浪,大冷的天,又是个哑人,万一冻死饿死了,岂不罪过?于是就收留了他。这一留,就留了21个春秋。

  接纳哑人的那一年,李志根是临安严家山村委会副主任。21年来,李志根家视哑人为亲人,与他同吃、同住、同干活,给了哑人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志根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也都视哑爷为长辈,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些穿的、吃的和零化钱之类的,让老人高兴高兴。

  前几年,李志根另一个残疾兄长因病去世,他在给兄长建坟的同时,也给哑爷做了一个空墓。志根的心里,早已把给哑人养老送终当作自己的分内事了。李志根说:“我和哑爷的关系,就像亲人,就像兄弟。什么是亲人,什么是兄弟?同吃、同睡、同干活,最后同葬一片青山绿水。我对哑爷没有什么特别的照顾,只是给了他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给了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在我们家,他不会拘束,他也是主人。”

  尽管这样,志根心里还是始终装着一件事:帮哑爷找家。可是,哑爷的家在哪呢?志根请来哑语老师,但是,哑爷的“手语”没人能懂。于是志根就根据自己平时对哑爷的观察和对一些比划手势的分析判断,多次带着哑爷到杭州西湖边及富阳、萧山、余杭等地寻找,然而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

  今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事残联工作的张镇静来到了志根的农家乐,了解到哑人的身世后,决定帮助哑爷寻亲。

  哑爷的亲情找回来了。喜庆之中,却给哑爷和志根家平静而默契的生活卷起了新的涟漪。哑爷要走了,可他一直不肯起步,他知道这几天笋出得猛,不赶紧挖就长成竹子了,于是非得忙过笋季才走。志根眼圈红了,多么知恩图报的哑爷啊!

  志根想好了,和哑爷亲人也沟通好了,阮家畈和严家山,都是哑爷的家。一切根据哑爷的喜好,去和留,自己决定。严家山住住,阮家畈转转,无论怎样都要给哑爷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来去自由。趁着哑爷回阮家畈之际,志根已将哑爷房间修饰一新。

  现在,哑爷就像当初李志根设想的那样,严家山住一段时间,阮家畈住一段时间,在两个饱蘸着亲情的地方来回住,日子过得非常充实、祥和。

  长期来,李志根一家用朴实的行动给了命运多舛的哑爷一个遮风挡雨的港湾,给了他家的温暖,更给了做人的尊严和自由。故事虽不像严家山的山路那样高低起伏,可折射的却是大山一样无言的大爱、厚重的真情。

  通讯员 杨云飞


浙江老年报 亲情 00016 这边那边都是家 2011-10-19 2183734 2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