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亟需精神瞻养
台州大陈岛是著名的“垦荒”红色老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岛上大批年轻人离开家园,到城市闯荡自己的事业。岛上现有居民2000多人,绝大多数年龄在60周岁以上。许多老人并不贫困,每月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足以让他们在海岛上生活富足。但笔者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村“空巢”老人存在严重孤独感。
“孩子们都到椒江去了,他们要赚钱,也很孝顺,每次来都给我很多钱,我不能拦着他们,只是我不会用电话,都是等着他们打电话回家。”住在大陈岛上的老人杨奶奶说。杨奶奶已经在岛上生活46年了,谈到她的孩子们,老人情绪激动,眼里充满了泪水,老人很少看电视,但每天都要坐在门口的长凳上和她的小姐妹聊天,不厌其烦地聊着她们的子女。
杨奶奶是岛上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在海岛的物质生活是满足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让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聊天和简单的劳动成为他们排遣内心孤独感的方式。问到他们子女是否孝顺,老人们的回答很雷同:会寄钱,会打电话,会偶尔来看看。当被问及是否感到孤独时,老人们大多会突然顿住,然后用“习惯了”三个字概括。
“习惯了”,他们是否真的习惯了?
2011年开年之初,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也已出炉。其中,“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的条款显得特别醒目。“常回家看看”是否应该入法,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同时,中国现在有超过1.67亿的老人,其中一半“空巢”并将孤独终老的现状,也在拷问着对中国老人的“精神赡养”。
老人的“精神赡养”不仅包括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老人的亲情慰藉,哪怕只是一个电话,一段小住的日子。
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