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现场倾听读者意见
老年人对上老年大学都说了些啥
“希望以公岁称呼年龄、按能力分班、可以寄宿”
“希望在老年艺术大学用‘公岁’称呼年龄,比如我60岁,你们就喊我‘30公岁小孙’,这种称谓的流行,会让老年人很开心,从而跨进大学的脚步更轻松、更有活力。”本报2月3日第8版刊登《杭州联邦老年艺术大学要办硕士、博士班》的消息以来,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上周日,杭州联邦教育召开“老年艺术大学”开办之前的座谈会,主办方负责人孙逢南先生妙语连珠的开场白,引爆话题,最后竟出现老年人争抢话筒发言的热闹场面。
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40多位与会者大多为老年知识分子,有的是省、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有的是刚从单位退休,准备上老年大学的“小学生”;还有的特意从外地赶来。会上,大家表达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浙江理工大学退休教师王明华说:“我对联邦教育按照大学的要求严格教学,颁发‘学力证书’特别感兴趣。既然是‘学力——体现能力’的认定,就一定要办成老年大学的精品,以区别于日常老年人上的普通兴趣班。”王明华说自己古筝已经学完了8级,再上一个台阶非常难,师资没有,同学没有。但是身边找不到,并不是社会上就没有这样的“知音”,希望该校能用“导师制”的方法,招收研究生。
一大早从金华浦江赶来的翁霞飞女士说,老年艺术大学一定要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级别编班。她目前在读的一所老年大学由于办学条件所限,新、老生挤在一起学习,老师只能保持中等水平授课,讲深了,新生听不懂;讲浅了,老生有意见。所以她感到学了一段时间“水平就上不去了”,当她得知报考联邦老年艺术大学须先入学考试,把水平接近的人编在一起学习,并且有4人一间的“大学生宿舍”时,很兴奋,表示要过这样的集体生活,让时光倒流30年。除了学习,周末还可以玩遍西湖。
75岁高龄的陈永祥老人对二胡的痴迷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说自己是“曲高和寡”,普通的老年兴趣班吸引不了他,希望能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他还表示,“既然人生已经看到尽头,最后几年就一定要活得有质量。”
浙江省妇保医院退休的陈莲芳大夫说:“画画、弹琴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苦于一直没时间学,等到退休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现在上老年大学是‘老有准备’,等到有一天自己老了走不出去时,就在家里弹琴给自己听,画画给自己看。”
虽说是老年人的座谈会,却有几位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也赶来旁听,并希望作为志愿者服务于这个老龄化的社会。中国传媒学院女生索小倩说:“在我老家,很多老人围在一起整天打牌、打麻将,很无聊,我都不想回家了。听了座谈会很有感触,回家也要劝我爷爷奶奶上老年大学,做一个有气质有修养的人多好!”
谈到当今各类老年大学,老人们的意见集中为:1、有的老年大学入学有身份门槛,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需求。2、好不容易挤进那些门槛高的老年大学,就被人催着“你好毕业了,再不走,人家进不来了。”学习时间受限制,想要“终身学习”有压力。3、有些社区办的老年大学缺乏师资,造成学员流动性大,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进度难以提高。
■相关链接
3月10日对学艺老人免费测评才艺
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学艺的老人提供一次免费测评才艺的机会,杭州联手才艺测评中心和杭州联邦老年艺术大学导师将在3月10日开展公益测评服务。按琴、棋、书、画、舞蹈、摄影、戏曲、外语,8大类别10个品次进行“才艺等级测评”,读者凭本版表格选择其中一项,并于3月5日之前报名(电话:87076592、87076597),可享受本次测评全免费服务,测评后颁发等级证书。
更多信息请查阅本报2月3日第8版。
本报记者 丁星云 通讯员 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