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英语也能玩得潇洒
一张月票游“卡城”
文/摄 汪安 整理 姚璐艳
杭州19楼的网友都知道,猫妈是个超可爱、超活跃的老太了。女儿到加拿大去了,退休在家的“猫妈”(汪安)就把自已做的“活儿”发到网上晒,一不小心红了起来,还带领一帮“老姐”“小妹”一块儿动手,“毛开心咧”。(见本报2009年1月2日报道)
去年5月中旬,女儿和女婿将猫妈接到加拿大度假。和大多数出国探亲的老人一样,出了国门洋相百出,都快成了“憨豆”了(猫妈自嘲):不会英语,不会开车,不识路线,麻烦一箩筐。不过能干的她很快便找出了对付陌生生活的法子,几个月的探亲之旅也被她经营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她用月票+地图游遍“卡城”,真是轻松又省钱,还了解了那里的生活百态。
一张月票游“卡城”
好多人问我,你不会英语,在加拿大一个人出游,行吗?我的回答是:是的,在卡城我都是一个人到处玩。
女儿和女婿住在卡尔加里,我不懂英语,所以开始的时候最多也只在附近的店家走走。女儿女婿开车带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可是他们上班后,我只好看天上的飞机和院子里的小鸟。
为了排减我的寂寞,女儿想得很周到,为我买了一叠汽车票让我按“票”索骥,可是我拿着这一叠票,着实心疼——来回一次要5元加币,相当于30多元人民币啊!
我的自主“出行”,还得从8月15日的市中心华人嘉年华活动说起。当时女儿他们没有空陪我去,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女儿的月票去看看呢。女婿怕我走丢了,还给我准备了有家里地址的地图和手机,我就快活地出发了。
没想到嘉年华只不过是很多老华侨在那边排队领取免费小礼品,我就无心恋战了。这时,广场对面301路公交车开来了,我想当然地认为是到市中心的掉头车,就毫不犹豫地跳上去了。
一上车我就放心地随手翻开了免费报纸浏览起来,可等我放下报纸才发现,不好了!车子没有掉头,沿着弓河转弯,飞驰而去。窗外陌生的风景一下子让我懵了,这里我可从来没有来过。卡城的公交不报站,车子上也没有标志,即使有人来跟我解释,我也不懂英语啊。这时候我只有故作镇静,听天由命啦。
车子很快开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商业区,看到对面也有301的车站,我也没急着换车,就想看看这车究竟开到哪里。女儿女婿给我电话,我倒也不紧不慢,幽默地回答:“老妈坐错车了,会回来的,你们先吃饭吧。”
过了一会儿,我拿出地图和司机说:“我不会英语,我家在这里。”司机挥动着手臂,向我叽里咕噜连说了两遍,另一位老外则很亲切地叫我坐在他边上,这下我明白他的意思了:坐到底,没错!”
这以后,我就经常利用女儿的月票出门闲逛。出门之前,我总会仔细地研究车站,拿A4纸打印的行车时刻表和路线图,专找那些没去过的、行车间隔比较短的路线。
公交车上见识异域百态
加拿大的司机可都是百里挑一的,服务极好,看到老弱病残都会降低车速,拐弯都是缓缓的,行车非常稳当。坐了这么久的公交车,路线也有点熟了,平时爱折腾的我再也不满足单趟来回坐车,又开始换车去更远的地方。
坐了那么多次的公交车,我对加拿大的司机印象非常好:有一次我跳上4路车,车子开进了一个很老的小区,这时,一个披头士模样的小伙子上车来,摸了半天,好像什么东西找不到了,和司机叽叽呱呱地说着什么,司机马上一个刹车把车停稳当,只见那小伙把外套和大背包都扔在车上,飞也似地往回跑。等了好一会儿,才见他气喘吁吁地拿着月票上来。原来他把月票忘在站台里了。
最让我惊讶的是,车厢内犹如联合国,白人、黑人、中国人、印巴人,可以看到各个种族的人群。穿着也是五花八门,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有人穿:老人穿着薄棉袄的时候,姑娘们穿着风衣,小伙子穿短袖,手臂露出长长的卷毛。车厢里的语言就更精彩了,光中国话就有好多种,你可以听到北京人在打手机,东北人在招呼孩子,上海人、广东人、福建人……感觉像个文化的大熔炉一样。
在国外不懂英语、不会开车真的很苦,但是我坐公交从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自在,需要不断地动脑筋,这也是一种闯荡,一种挑战,我很喜欢这种经历。
连蒙带猜逛洋人超市
加拿大有华人超市,也有洋人超市。初来乍到的时候,我总喜欢逛华人超市,可以听到亲切的母语,看到熟悉的商品,但是后来,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洋人超市。华人超市虽然比较便宜,但是东西没洋人超市新鲜。洋人超市环境好,东西多人又少,保证货真价实。不过价格也相对贵些。虽然我目不识丁,又囊中羞涩,但也不妨碍我的好奇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细研究,我对洋人超市和华人超市的物价已经信手拈来了,总能找到价廉物美的枫叶饼干和起司,还会发现健康食品红莓干。下单的时候,女儿去确认,连连表扬我精打细算、会挑东西。
我特别喜欢国外的奶制品,还喜欢看他们的肉制品:牛奶、豆奶、酸奶、奶酪、起司、奶油,还有硕大的香肠、熏肠、烤肉、培根,做成各式各样的意大利通心粉……真的是品种繁多,目不暇接。
有一点让我特别兴奋,老外的食品里不能有刺和骨头,所以我们买筒骨、软肋都比国内还便宜,想吃鸡肉、猪肉都可以尽情地买。不过国外的蔬菜都非常昂贵,而且也不新鲜。据说加拿大的夏季比较短,天气又冷,不适合种菜,所以大多数蔬菜都是空运来的。不过好在这里地广人稀,我们就在住所空地种些简单的蔬菜自给自足。
在这里,想要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肯定得自己动手。黄油面包、西餐什么的实在不是很对我的胃口,所以常常忍不住要技痒,亲手烧几个拿手的中国菜,还四处送人品尝。这里的华侨常对我开玩笑说,猫妈,你就不要回去了,要不,我们都吃不上这么可口的饭菜了!
回国加紧学英语
我回国后,不少同龄人问我:“你怎么心态那么好,在国外适应起来不累吗?”我总是乐呵呵地回答:“不累,那边实在太棒了!”
回国一月有余了,我还是非常怀念在加拿大的美好时光。难以忘怀的是那边人给我的感觉:华侨的友善,彬彬有礼的本族人,还有各个民族融合的“联合国”文化,我非常喜欢这种巧妙的组合。下次我一定会学好英语,再去好好地玩一把!
更正 本报12月16日行走版刊登《那真是个耐人寻味的地方》遗漏刊登文字和摄影作者名字,该文作者为本报见习记者姚璐艳,该版图片由本报读者即该文主人公王如平提供,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