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倾诉

我和老伴在共和国成立前夕结婚,风雨人生路我们依偎走过

我们牵手60年

  倾述:陈郁流  整理:张恬恬

  

  今年是我与董曼霞结婚61周年。6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却是漫长的岁月。回忆我们的过去,可以概括为艰辛、甜蜜和幸福。

  

  她冲破家庭阻力,毅然离家出走

  我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1946年,我在当时的国民党余杭县政府工作,经常到同事家玩,一来二去认识了他的邻居——董曼霞。几次接触,她的天真、善良、纯洁、开朗、热情大方,深深吸引了我。相处时间多了,我们相约去看戏,互有好感,我们相爱了。但遭到她家里的竭力反对。

  曼霞生长在封建地主家庭,她父亲非常反对儿女婚姻自由,更反对与我交往。有一次,当着众人的面,他沉着脸说:“这么晚了你在这里可知男女授受不亲,下次不要来了。”一气之下,我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与你女儿相爱是出于双方真诚、自愿。我们的爱是纯洁的,是无可指责的。请不要以封建礼教的旧思想来对待,来干预……可能言辞激烈激怒了她的父亲,从此不允许她与我亲近。

  曼霞母亲原本同意我们的婚事,提出迎娶时要用大红花轿要敲大锣。我认为民国时代了还用封建社会那一套,太落后太难看了。这一来,她母亲也翻脸了。

  1948年10月5日,曼霞从家中出走,换了新鞋,租了新娘礼服。10月7日,在她同学的陪送下,我们举行了结婚仪式。这天,我要好的同事来了,县长和他太太做我们的证婚人,并拍了结婚照。

  我们在报上登了“结婚启事”,没几天,她父亲也登了一则“启事”:女儿曼霞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承认我们的婚姻。

  这犹如一根针,深深刺痛了我们。结婚对新娘来说是一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但对曼霞来说,太不公平了,太委屈了。没有一个亲人在场,没有贴心的祝福,那滋味可想而知。

  婚房是租的,没有新家具,只有几件生活用品。床是几块铺板、两条凳子搭的。婚后,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自由而甜蜜。

  后来,我们带了礼物上门拜见她父母,父女关系、翁婿关系相认和好。  

  

  几经波折产下一子却不幸夭折

  强忍泪水开始两地分居的艰难生活

  

  婚后半年,余杭和平解放了,曼霞怀孕了。我在县政府秘书处担任文书工作,享受供给制待遇,但这只能解决个人温饱,只能靠借米度日。曼霞快临盆,我只能送她回於潜老家。140里路程,我们徒步走了15里,转了好几趟车,万分疲惫终于迈进了家门。

  两天后,曼霞难产,生了三天三夜,才生下儿子。可七天后孩子就夭折了。曼霞眼里布满泪水,但哭不出声。我强忍泪水把她怀抱里毫无声息却尚有余温的婴儿用被单包好,轻轻放到一个土箕里,拿了锄头,到山上挖了个小坑,埋葬了亲生的孩子……

  在农村,以我单薄的身体吃不消农业劳动,不久,我挑着用200斤稻谷碾成的米,和妻子回到余杭。

  本想到原单位继续工作,但县政府秘书处已安排别人接替,领导重新安排我们到学习班学习。10天学习后,我们两地分居,我下农村开展各项群众工作,她做助征农业税的工作。

  

  分分离离,曼霞承担起生活的艰辛

  独自照顾刚刚出生的婴儿

  

  1950年5月,进行了干部整编。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我被调到杭州工作,负责接收全国产粮区调运到杭州的粮食。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只要粮食到达火车站或码头,必须随传随收,有时往往通宵接收一直工作到第二天。

  不久,曼霞在余杭工作的卷烟厂倒闭,她到杭州来找我,不久怀孕了,但很难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几经波折,她找到了给杂货店伙计烧中饭并给杂货店糊纸袋的工作,以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同年11月,曼霞怀孕待产,而公司决定调我到灵隐的浙江干校学习3个月。我只能拜托岳母,接她到余杭待产。在半路,妻子开始觉得肚子阵阵作痛,马上找来接生婆接生,万幸,顺利产下一女孩。

  不久,全国各地掀起了土改,因她家里是地主成分,只得打点好行李,抱着出生才1个多月的女儿只身前往於潜。转了2趟车,天又下起蒙蒙细雨,她一手撑伞一手抱着婴儿,走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冬季天黑得特别快,不时有站岗放哨的民兵高喊:“哪一个?”加上不是传来狗吠声,她真是又累又怕走完了10里路。

  这些都是她后来告诉我的,我既心酸又心疼。

  

  

  苦尽甘来,生活有了保障

  乖巧的孩子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1951年冬,妻子重新回到杭州,到凤山门的利群烟厂做临时工。我在建国中路租了一间房子,她每天奔波为了挣5角钱的工资。但好景不长,3个月后,她再一次失业。在家,她帮别人洗衣服、打毛衣来勉强维持生活。为节省电费,她尽量不开电灯,常常在天井里月光下打毛衣。而我为数不多的生活津贴几乎全部用于补贴家用,往往头发一个多月才理一次。一直到第二年9月,曼霞才有了份正式的固定工作——浙江麻纺厂保育员。生活终于真正有了保障,一家三口享受天伦之乐。

  1953年,曼霞产下一子,1955年,又产下一女。有了三个宝贝,家中增添了无限热闹和欢乐。每逢星期天,我们常带着孩子去公园捉迷藏、捉蝴蝶或捕捉草丛中各种跳跃的小虫。儿女们活泼可爱,经常受人夸奖,我们沉浸在无限的喜悦甜蜜中。曼霞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爱。我的繁忙工作往往顾不及孩子,她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事,下班就抓紧时间安排料理家务,体弱多病的儿子两次住院,她更是操尽了心。

  三个孩子渐渐长大,大女儿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艰苦的条件下生活了7年后调回杭州从事会计工作。儿子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市邮政局工作,而爱学习的小女儿升入高中继续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无线电材料厂工作,不断求知,锲而不舍,她在公司独当一面。儿女们相继成家立业,孙子孙女们懂事上进,都谋得不错的工作,生活无忧无虑。

  

  相濡以沫,互相扶持

  这辈子我们一起牵手走到老

  

  上世纪90年代,我五次患病住院,妻子天天到医院陪伴照料,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近几年,我俩的身体向两个方向发展,我逐渐硬朗,她日渐虚弱。

  2002年她患帕金森,行动迟缓,走路和上楼梯都感到很吃力,我毫不迟疑担负起家务劳动和照料她的责任。至今,她的病情没有恶化下去,在慢慢的恢复中。天气晴朗我牵着她到外面散步,慢慢走慢慢聊。她有一个爱好,打麻将。我很支持,能活动上肢还能动脑,只要求打麻将的时间不要太长。

  相濡以沫六十个春秋,而今双双耄耋之年,这一路走来多么不容易。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困苦,她始终无怨无悔,咬紧牙关,以自己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一克服,这中间有多少值得我们珍惜。

  她对我的爱始终坚贞不渝,这比金子还珍贵,我终生难忘。往后的日子无论长短,我们相敬如宾、互相谦让、互相包容,和和美美走完我们最后的生活历程,为生活、婚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浙江老年报 倾诉 00010 我们牵手60年 2009-09-23 48256F6C002025684825763800254FF9 2 2009年09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