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厂的“建国师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厂收发室干过一阵子。都说收发员是好差事,收发信函、分发报纸,工作轻松、简单。但简单的事情也有麻烦的时候。
那时候不像现在,手机、电子信箱、QQ这么普及,最常见的通信方式是信函。因此,每天总有几大包信件从邮局转来,由我分发给各个车间。在分发来信时,经常碰见同名同姓的事,让我很是挠头。比如我们这个4000多号人的厂,光“李建国”就有8个,其中男的有6个,女的有2个。年纪最大的32岁,最小的17岁,分布在7个车间里。如果在信封上注明是哪个车间的还好说,就怕那些光写了个厂名的,你就要费心思去猜了。麻烦的是,不写车间的来信恰恰占了绝大多数。有时候,为了一封信,我不得不从一车间开始“投石问路”,结果车间办事员经常将“查无此人”的信退还给我。无奈,只好再投另一个车间看看。有时,收信人拆了信封看了才知道不是自己的,只好又将封口封上退还给我,让真正的收信人很是不快。我们厂的“建国师傅”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常常为一封信费去我几天的时间。
记得有一次,从新疆来了一封信,信上写“转刘建国”。信封上的字迹很清秀,估计是个女性的来信。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在基建办的木工房里找到了这个“刘建国”。通过这次“寻人之旅”,我也知道,在我们厂叫“刘建国”的也有4个。我请这个职工转达对这个“刘建国”的歉意,信封被拆了好几次,他们不是故意的!好在这个“刘建国”很大度,一笑了之。我想,如果是情书可怎么了得?从此,我额外多了一项工作,有机会时叫同名同姓的师傅以后回信一定要交代对方,下次来信一定要写明哪个单位、是男是女,以免延误收信。
前几天,社区里召开退休人员座谈会,畅谈建国60周年的感怀,我说了此事。虽然“建国师傅”的来信曾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我高兴,我从中感受到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用这种最朴实的方法来纪念祖国母亲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