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倾诉

隔着大海,我的父亲和母亲
就这样想了一辈子

  

  

  

  

  上周,我刚从台湾探亲访友回来,沉积在心里几十年的愿望总算有了个了结。我去了父亲曾经待过40多年的土地,拜谢了曾经帮助过父亲的部属卢先生、村民和敬老院。

  在父亲去世的敬老院里,我上了一炷香,把为他编织的已经藏了20年没送出去的毛衣,送给了敬老院里的老人。还捧回了那里的一袋泥土,打算过些日子送回绍兴老家,撒在父母的坟上。

  

  父亲去了台湾,因为这个关系,一家人吃了不少苦

  我的父亲是国民党的一个高级文官。我对于他的印象其实只是些片断,因为他一直奔波在外,很少在家。1947年,父亲跟着陈仪去了台湾,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后来在台南玉井糖场当代场长。母亲说逃难逃够了,就带着孩子留在了大陆。

  1948年,父亲坐船回来过一次,那晨光两岸来往还是很方便的。回来时,父亲带来了一个台席(用台湾细竹精致编织的竹席)。“你妈妈从没向我提出过任何要求,她喜欢我怎么能不买呢?”

  和以前一样,父亲一回来就忙着会朋友,我还是没太多时间和父亲在一起,不久为了养家糊口,他又回台湾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就再也没回来过,音信全无。

  我和三个姐妹就在母亲的拉扯下成人。从杭大中文系毕业后,我进了中学当了语文教师。因为父亲在台湾,我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了批斗,从此被赶下讲台,干最脏最累的粗活。老四读书时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投掷项目保持了3年的省纪录,并代表浙江省赴北京参加奥林匹克选拔。但也因为这个关系,被取消上大学的资格,只能做艰苦的仪表工。

  但是,小脚的母亲却对我说:“天下不只你一个人受委屈。”我记住了,我要好好地活下去。

  

  33年后,收到了一封辗转了半个地球的信

  1982年的一天,乡下的老乡送来一封信,是父亲来的!

  那时台湾还不能直接寄信给大陆。父亲和一道去台湾的部属卢承天先生(我们称他为恩人)关系较好,卢先生有个儿子在英国剑桥读书,父亲就托他带封信给几十年没有联系的老家。就这样,这封信辗转了半个地球,到了我们的手上。

  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家被它打得落花流水,支离破碎。真难得,我还活着哩!所以活着,得归功于“日出而作,日没而歇,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食常助于我,何有哉?!”您问我有谁在照顾吗?要有,那就是瞎眼小鸡天照应(绍兴土话)……附上侧面近照一张。为了方便确认,父亲特意侧脸拍了一张有痣的照片。1948年走的时候,父亲西装革履年轻英俊,若不是那颗痣,照片上的老人我根本认不出来了。

  看到信时,母亲泪流满面,喃喃自语说:“你还活着啊。”也许是太激动了,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母亲百感交集,当晚心脏病突发,走了。

  

  父亲即将回来团聚,我为他织了件毛衣

  之后的几年,卢先生通过在英国、香港的亲戚朋友,陆陆续续带给我们一些父亲的信息。因反对蒋介石,父亲后来被糖场遣散,背着干粮到了云林县种田为生,生活贫苦,曾几次饿昏在地上。卢先生时常看望老父亲,还给父亲一些种子。也许他和母亲一样,抱着终能团聚的愿望,都没有再次成家。

  1987年的一天,台风洗劫台湾,把父亲住的草屋吹倒,父亲被压在了底下,一天一夜过去后,才被乡里人发现。好心的乡亲们出钱把父亲送到了乡敬老院。那个时候父亲已经90岁了。

  台湾和大陆开始通邮,父亲寄来了一封信:“天寒地冻(注:1987年冬),老人不宜远行,待等明年春暖花开,回家骨肉团聚。”父亲终于要回来了!

  那时候我还住在杭州拱宸中学的一间小木工屋里,终日不见阳光。我向学校借来了隔壁的小屋,粉刷了一下,还买了被头、毯子、蚊帐等物,等着父亲回来。

  我突然想起母亲曾经和我说过的一句话:“你给那么多人都织过毛衣,就是没有给你父亲织一件呢?”我开始兴奋地准备起来。父亲的毛衣是方格子花纹,这也正符合父亲正直的个性,款式是前开襟的,意味着父亲胸怀坦荡。我没日没夜地打着毛衣,针针都是情。

  父亲的毛衣却没能送出去

  1988年1月2日,父亲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傻了,父亲的出台证都已办好,我们即将团聚,可是……我的这件毛衣送不出去了。

  我填了一首词《赶结毛衣》:喜讯传来天地惊,毛衣赶织献衰亲。花纹方格呈秉性,款式对襟表赤诚。针上下,线千行,千针万线血缘情。团圆未及人先去!留下真情向谁倾?!

  父亲的骨灰暂时放在仁爱之家。

  第二年冬天,卢先生带话说父亲留下了一个夙愿:“我生不在故里,死了骨灰要拿回来。”卢先生把父亲的骨灰送到了香港,我的两个妹妹奔赴香港接回了父亲,把骨灰葬在了乡下老家宅基地后院的竹园。父亲终于落叶归根,和母亲团聚了。

  

  台湾的感恩之旅,我把那件毛衣送给了仁爱之家的老人

  2003年,我们的恩人卢先生和夫人来杭州旅游时,我们见了面,又叙了些往事。抗战时期,父亲是他的上司,也是兄弟,情意颇深。过了3年,已经87岁的卢先生,又特地只身去了绍兴乡下拜祭了父母亲。之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今年6月底,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肢残者协会和台湾高雄市身心障碍联盟进行了一次交流活动(我因小儿麻痹症左腿行动不便,为肢残者协会会员),我想这是个感恩的好机会,在热心的音乐老师王丹军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我踏上了台湾的热土。我特地拜见了九十高龄的恩人卢老先生。

  我们找到了父亲生前住过的仁爱之家,董事长已经换人了。现董事长杨文荣先生热心地陪着我参观了仁爱之家,老人们吃的住的都很好。我想象着父亲生前的生活,感谢他们对父亲的照顾。

  这趟台湾行我还有个心事,把那件20年没送出去的父亲的毛衣,交到了杨文荣手里,送给仁爱之家的老人。

  离开前,我带走了一把云林的泥土,打算回家后撒在父亲坟上。


浙江老年报 倾诉 00010 隔着大海,我的父亲和母亲
就这样想了一辈子
2009-07-15 SourcePh 2 2009年07月15日 星期三 隔着大海,我的父亲和母亲
就这样想了一辈子
IdPh UrlPh

  

  

  

  

  上周,我刚从台湾探亲访友回来,沉积在心里几十年的愿望总算有了个了结。我去了父亲曾经待过40多年的土地,拜谢了曾经帮助过父亲的部属卢先生、村民和敬老院。

  在父亲去世的敬老院里,我上了一炷香,把为他编织的已经藏了20年没送出去的毛衣,送给了敬老院里的老人。还捧回了那里的一袋泥土,打算过些日子送回绍兴老家,撒在父母的坟上。

  

  父亲去了台湾,因为这个关系,一家人吃了不少苦

  我的父亲是国民党的一个高级文官。我对于他的印象其实只是些片断,因为他一直奔波在外,很少在家。1947年,父亲跟着陈仪去了台湾,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后来在台南玉井糖场当代场长。母亲说逃难逃够了,就带着孩子留在了大陆。

  1948年,父亲坐船回来过一次,那晨光两岸来往还是很方便的。回来时,父亲带来了一个台席(用台湾细竹精致编织的竹席)。“你妈妈从没向我提出过任何要求,她喜欢我怎么能不买呢?”

  和以前一样,父亲一回来就忙着会朋友,我还是没太多时间和父亲在一起,不久为了养家糊口,他又回台湾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就再也没回来过,音信全无。

  我和三个姐妹就在母亲的拉扯下成人。从杭大中文系毕业后,我进了中学当了语文教师。因为父亲在台湾,我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了批斗,从此被赶下讲台,干最脏最累的粗活。老四读书时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投掷项目保持了3年的省纪录,并代表浙江省赴北京参加奥林匹克选拔。但也因为这个关系,被取消上大学的资格,只能做艰苦的仪表工。

  但是,小脚的母亲却对我说:“天下不只你一个人受委屈。”我记住了,我要好好地活下去。

  

  33年后,收到了一封辗转了半个地球的信

  1982年的一天,乡下的老乡送来一封信,是父亲来的!

  那时台湾还不能直接寄信给大陆。父亲和一道去台湾的部属卢承天先生(我们称他为恩人)关系较好,卢先生有个儿子在英国剑桥读书,父亲就托他带封信给几十年没有联系的老家。就这样,这封信辗转了半个地球,到了我们的手上。

  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家被它打得落花流水,支离破碎。真难得,我还活着哩!所以活着,得归功于“日出而作,日没而歇,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食常助于我,何有哉?!”您问我有谁在照顾吗?要有,那就是瞎眼小鸡天照应(绍兴土话)……附上侧面近照一张。为了方便确认,父亲特意侧脸拍了一张有痣的照片。1948年走的时候,父亲西装革履年轻英俊,若不是那颗痣,照片上的老人我根本认不出来了。

  看到信时,母亲泪流满面,喃喃自语说:“你还活着啊。”也许是太激动了,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母亲百感交集,当晚心脏病突发,走了。

  

  父亲即将回来团聚,我为他织了件毛衣

  之后的几年,卢先生通过在英国、香港的亲戚朋友,陆陆续续带给我们一些父亲的信息。因反对蒋介石,父亲后来被糖场遣散,背着干粮到了云林县种田为生,生活贫苦,曾几次饿昏在地上。卢先生时常看望老父亲,还给父亲一些种子。也许他和母亲一样,抱着终能团聚的愿望,都没有再次成家。

  1987年的一天,台风洗劫台湾,把父亲住的草屋吹倒,父亲被压在了底下,一天一夜过去后,才被乡里人发现。好心的乡亲们出钱把父亲送到了乡敬老院。那个时候父亲已经90岁了。

  台湾和大陆开始通邮,父亲寄来了一封信:“天寒地冻(注:1987年冬),老人不宜远行,待等明年春暖花开,回家骨肉团聚。”父亲终于要回来了!

  那时候我还住在杭州拱宸中学的一间小木工屋里,终日不见阳光。我向学校借来了隔壁的小屋,粉刷了一下,还买了被头、毯子、蚊帐等物,等着父亲回来。

  我突然想起母亲曾经和我说过的一句话:“你给那么多人都织过毛衣,就是没有给你父亲织一件呢?”我开始兴奋地准备起来。父亲的毛衣是方格子花纹,这也正符合父亲正直的个性,款式是前开襟的,意味着父亲胸怀坦荡。我没日没夜地打着毛衣,针针都是情。

  父亲的毛衣却没能送出去

  1988年1月2日,父亲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傻了,父亲的出台证都已办好,我们即将团聚,可是……我的这件毛衣送不出去了。

  我填了一首词《赶结毛衣》:喜讯传来天地惊,毛衣赶织献衰亲。花纹方格呈秉性,款式对襟表赤诚。针上下,线千行,千针万线血缘情。团圆未及人先去!留下真情向谁倾?!

  父亲的骨灰暂时放在仁爱之家。

  第二年冬天,卢先生带话说父亲留下了一个夙愿:“我生不在故里,死了骨灰要拿回来。”卢先生把父亲的骨灰送到了香港,我的两个妹妹奔赴香港接回了父亲,把骨灰葬在了乡下老家宅基地后院的竹园。父亲终于落叶归根,和母亲团聚了。

  

  台湾的感恩之旅,我把那件毛衣送给了仁爱之家的老人

  2003年,我们的恩人卢先生和夫人来杭州旅游时,我们见了面,又叙了些往事。抗战时期,父亲是他的上司,也是兄弟,情意颇深。过了3年,已经87岁的卢先生,又特地只身去了绍兴乡下拜祭了父母亲。之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今年6月底,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肢残者协会和台湾高雄市身心障碍联盟进行了一次交流活动(我因小儿麻痹症左腿行动不便,为肢残者协会会员),我想这是个感恩的好机会,在热心的音乐老师王丹军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我踏上了台湾的热土。我特地拜见了九十高龄的恩人卢老先生。

  我们找到了父亲生前住过的仁爱之家,董事长已经换人了。现董事长杨文荣先生热心地陪着我参观了仁爱之家,老人们吃的住的都很好。我想象着父亲生前的生活,感谢他们对父亲的照顾。

  这趟台湾行我还有个心事,把那件20年没送出去的父亲的毛衣,交到了杨文荣手里,送给仁爱之家的老人。

  离开前,我带走了一把云林的泥土,打算回家后撒在父亲坟上。

SourcePh Pictur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