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伴我快乐过晚年
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解毒、消痈肿、治五痔、润肠通便、止心痛、益心气、黑须发、悦颜色。在杭州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仅用何首乌治好了自己的病,还上山采集何首乌,制作成一盆盆极富艺术价值的盆景。
常吃何首乌 不找医院门
现年71岁的张欢苗精干利落,讲话中气十足。他告诉笔者,10年前,他是个老病号,时常到医院报到。曾经胃出血的他提早从单位退休,在家养病。那段时间他经常翻看各类医书,知道了何首乌可能对自己治病有帮助。
后来,他经常到杭州的各个山头采药,留意、寻觅何首乌。“当时也不知道真正的何首乌长什么样,再细细看看书,依样画瓢,慢慢地,总能在山上挖到何首乌。”服用了一段时间,身体有明显好转,一家人对它更偏爱了。
现在,张大伯和他老伴几乎每天吃点何首乌,不仅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而且睡眠质量高,连头疼脑热都没有。“10多年来没去过医院,医保卡里的钱都不用完哦!”
常挖何首乌 摸出门道道
与何首乌打了10多年的交道,提到如何寻找何首乌,张大伯可有独特的秘方哦。东北一带盛产何首乌,在浙江,也能寻得真迹。在杭城周边山头,特别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许就有惊喜出现。“人们经常去的山头,普普通通的野菜都被采光,别说是何首乌了,宝贝一般比较隐蔽,需要耐心和细心。”张大伯笑着说。
每年春夏,他约上三五好友,到周边偏远的山头转转,他们是去勘测地形的。张大伯说,那时候,山上绿油油的一片,倘若一颗树被万千藤条缠绕并奄奄一息,附近肯定有何首乌存在。何首乌的叶子很不起眼,小小的一片,但是树叶的背面,则是红色的,区别于其他植物背光处叶子的颜色。在山上,藤茎也可出卖何首乌的藏身之处。黑黑的、粗粗的藤往往是何首乌的表征,“而且这个藤越黑越粗,挖到的何首乌年份越久,价值越高!但这时候还不是挖何首乌的最佳时节。”张大伯重点强调。
到了秋冬时节,茎叶上的养分都到块根,再次上山,倘若山头上出现一片片、一团团的白花,再顺藤摸瓜,必定能找到何首乌露出土面的“小脑袋”。“脑袋”越大,土下的宝贝就越大。“前几个月,我挖到过5斤多重的何首乌,都上电视了呢。”张大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告诉笔者。
常想何首乌 诞生艺术品
近几年,多年的经验积累让张大伯每次上山都满载而归。每次看着自己挖到的宝贝,他琢磨着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东西。都说何首乌像人形,他灵机一动,“何不把有较好形状的何首乌加工创造呢。”一个小花盆,一点土,何首乌成了他家的盆栽。
说起这盆景制作,张大伯滔滔不绝。这类盆景不是一蹴而就,偶尔修饰一下,刻个鼻子、雕个耳朵、画个眉毛……亭亭玉立的“黛玉”、笑里藏刀的“和绅”、能容天下之事的“弥勒佛”等一一诞生,但往往一件作品需要3、4个月才能完成。现在他家里已有30多个艺术盆景了。张大伯强调,他的盆景是用活的何首乌创作的,每天用含有维C、维B的营养水浇灌,每年长出的茎叶修剪6、7次。
找何首乌、挖何首乌、制作盆景,是张欢苗晚年生活最大的乐趣。有何首乌相伴的日子,他快乐、舒适、自在,“搞搞创作,我心静了,没有杂念,以前的急躁脾气也收敛了很多哦!”张大伯坦言,“无论出多少钱,我都不卖独创盆景!”
张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