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项以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注重居家老人精神慰藉为主的工作,正受到宁波市海曙区6万老年人的称道和推崇。
在海曙区,这项关注老人民生问题的实事,被他们形象地称为“精神养老”。
宁波市海曙区向以创建居家养老模式著称。今年初,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精神养老”,就是在当初居家养老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给出如是评价:“经济供给、生活照料、精神赡养,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这是社会帮助老年人养老、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需要经历的3个阶段。海曙区的做法,在前二者已经实现的基础上,能够关注到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必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海曙区对居家老人的精神生活服务,是从今年初开始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确定了4万多名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其中空巢老人3万人,单身独身老人3170人,失偶单身老人约1万人。
“养老不只是养身体,还要养精神。”海曙区居家老人精神生活服务专委会负责人崔德海说,“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不仅要从经济角度使老年人居家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还要从精神文化角度使老年人居家得到较好的精神慰藉。”
在具体实施上,海曙区也有他们的独特做法:发动义工,给居家老人提供精神生活服务。这些“义工”,大部分是“年轻老人”,他们在为年长老人服务的同时,自己也从中找到不少乐趣。而今,全区共有这样的义工3000多名。
据了解,海曙区居家精神养老服务推出后,社区空巢、独居以及失偶单身老人,分别被编入了各类义工队、文艺队、俱乐部等相对固定的小团队。这一服务,让每一个老人都有事情做,都有人关心。
西门街道新高社区73岁的张菊香,既是一位普通的居家精神养老义工,也是这方面的得益者。作为一名义工,张菊香每天忙完自己的家务事后,就到她联系访问的一户空巢老人家里去看一看聊一聊。“老人最怕寂寞。”张菊香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让老人们包括我们自己不再孤单寂寞,让老年生活更加快乐。”
联北社区67岁的柯月娣,也是这样一位关心独居老人精神养老的好义工。90多岁的高阿书是位拿低保金的孤寡老人,一直以来,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她家连个电视机都没有,精神生活十分单调。柯月娣知道后,不仅经常上门陪她聊天,还千方百计搞了台电视机来,并帮她接进了有线电视。看到电视上的彩色画面,高阿书老人高兴地笑出了声:“活这么大年纪,我还是第一次看电视呢!”此外,同楼道的独居老人张金凤、许世楠也是与柯月娣结对的精神帮困对象。有感于柯月娣的助人精神,原本受她帮助的许世楠也毫不犹豫加入了义工队伍,他说:“从老柯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义工的真正价值:服务他人,快乐自己!”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吕维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