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潘志涛,今年64岁,浙江湖州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策划组成员。
奥运会完美落幕将近4个月了。潘志涛,这位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策划组成员却依然忙碌。奥运会结束后,他为喜爱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人们开始了全国巡回演讲。最近,他在浙江图书馆为杭州的朋友作了《从奥运会开幕式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讲座。
为开幕式编排舞蹈,64岁的他再次走遍全国
2007年3月,离奥运会开幕还剩1年5个月时,潘志涛教授接到了策划奥运会开幕式民族民间舞表演的任务。
开幕式是中国国家大典,舞蹈自然要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原有的表演,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间急,任务重,虽然有着40多年舞蹈教学经验,在上万种民族民间舞中选择哪些元素和符号来展示中国人民的形象,着实难倒了他。在平时的教学和编排中,动作的设计和音乐的搭配都可以有很多畅想。但是鸟巢的表演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观众,必须是雅俗共赏的,不是随便一个舞蹈动作、一段音乐可以代表的。
民族民间舞来自民间。到基层采风是潘志涛的“家常便饭”,他的足迹早已遍布大江南北。为了挑选和编排开幕式民族民间舞,64岁的他再次奔赴全国各地,深入百姓生活,在一年多时间里除了宁夏以外,其他33个省、市、自治区,每个地方都跑了2趟,有的甚至3趟。
开幕式民族民间舞,尽现五千年灿烂文化
舞蹈是身体语言。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运用各种肢体动作来表达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手舞足蹈”就是民族民间舞最初的形态。潘志涛说,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华夏五千年文明底蕴在民族民间舞上都能找到印记。
开幕式上广受好评的《吉祥奥运》,热烈欢快、喜庆隆重,它的舞步、唱腔、念白及服饰无不体现了古朴、悠久、独特的藏族文化。来自四川的《羌族推杆》载歌载舞,融竞赛、健身、娱乐、舞蹈为一体,是羌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观赏性。到了21世纪,民族民间舞并没有止步,而是与时代并行。紫竹调《海派秧歌》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上海陆家嘴社区健身秧歌基础上创作的,继承了汉族秧歌的传统要素,又融会了大气、时尚的现代海派文化元素。
身为浙江人的他,一眼选中余杭滚灯
在开幕式民族民间舞表演中,余杭滚灯是第二个亮相的节目。70个青年小伙手持滚灯围腰翻转、上下抛掷,赢得了各国观众的掌声。“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滚灯南宋时就已在钱塘江畔流行。潘志涛说,第一次看到代表家乡的余杭滚灯,就打心底里喜欢上了。他说,选择这个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余杭滚灯,是因为它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民族民间舞,在开幕式上表演具有更多意义。
实习生 俞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