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这30年,最感慨的,就是如今通讯的方便快捷,父亲常常会说起从前的一些事情,戏称这是我家的“信息革命”。
我的大伯在省城工作,小姑姑很早就出嫁了,跟着丈夫在外地做生意。只有我父亲在家种田,伺候寡居的奶奶。有一年,大伯回家探亲,看见奶奶头发花白,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大伯很不放心,离家时就留下一个电话号码,交代家人有事就立即找他。过了不久,老人雨天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陷入昏迷,我父亲很着急,想要和他大哥取得联系。那时候,全村只有大队和供销社有电话。我父亲跑到大队去借电话,大队干部都到乡里开会去了。我父亲又跑到供销社,供销社的电话坏了,还没修好。我父亲心急如焚,跑了20多里的路去乡里,乡干部帮我父亲接通了电话,这才把家中情况告诉了大伯。父亲当时就有了个心愿:路隔那么远,听得那么清楚,要是家里也能安上电话,多好!
1980年,我父亲没再种田,买了小车跑运输。家中经济情况逐步好转。父亲就和兄妹们商议给老母亲安个电话。那时安装电话初装费要三千多元,一般家庭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我们家是村里第一户安装电话的,四舍邻居都很好奇,纷纷跑来观看,成了当地的一个轰动新闻。
家里安了电话,儿女们找母亲方便了,但母亲找儿女还是找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父亲在广州跑运输时,朋友向他介绍了一款机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最重要的是,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及时联系机主,这就是BP机。我父亲当即就买了一台。我和奶奶、妈妈生活在老家。父亲回老家时,给我们看他刚买的BP机。真好玩啊!趁着父亲没注意,我把BP机带到了学校里。我给同学们看,可是他们都不相信它有我说得那么神奇。上课时,BP机突然“嘀嘀嘀”地叫了起来。我吓了一跳,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吓了一跳。老师说:“早就跟你们讲了,玩具不要带到学校。”我跟老师解释了BP机的功能,老师半信半疑地按照BP机的来电显示回拨了电话,那头果然是我父亲。这下子,BP机的故事就在当地传开了。
但是,BP机还是有缺陷,当更方便的通讯工具——“大哥大”出现时,我父亲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最初的“大哥大”要价3万元,不仅是整个村子,连乡里都轰动了。很多乡亲看了之后,都说:这东西虽然贵,不过很实用,现在信息就是财富,值!老百姓观念的改变,对于信息行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动力。没过几年,“大哥大”也落伍了,款式新奇、功能多样、携带方便的手机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当然,父亲又赶了回“时髦”。最近,他正在学习用手机上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