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吹牛皮”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口头禅之一,就是比喻那些不自量力或信口开河说大话的人。那么,为什么用“吹牛”来形容呢?
据专家考证,“吹牛(皮)”一词起源于黄河上游一带。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当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境内时,因沿途水急滩险多流沙,很难行舟(木制船难操纵还常被撞坏)。因此黄河上游沿岸的居民为解决渡河运输上的困难,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办法。
当然,在古代是没有打气筒可利用的,要想将羊皮袋灌饱气,就只能靠嘴吹了。虽然羊皮袋体积较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是吹的人也要体格强壮、肺活量很大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由于体积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来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满气,通常就必须由几个肺活量大的成人,轮流往牛皮袋里吹气。
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当地的人听了,没人会相信,都会认为他是在说大话;而对喜欢夸口炫耀自己的人,当地居民往往会说∶“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好了!”从此,“吹牛(皮)”不仅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