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前后,战争连绵,百废待举,工商业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财政状况相对宽裕的浙江也是“捉襟见肘”。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张静江知道要扭转一省的财政拮据之局面,并以此来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最快速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搞一个大规模的博览会。然而,当时国民政府只批准了举办“西博会”,但所需的经费要浙江省自己筹集。为此,出身于湖州的丝绸大户,又在法国开过公司的张静江表现出极大的聪明才智。
“西博会”的经费原决定由省政府拨款15.3018万元,后因征集物品范围扩大,再追加经费18.4499万元,仍然不够。为了筹集源源不断流出去的资金,张静江运用了了他特有的超前的经济头脑。
一是设奖券。奖券每条为10张,每张金额为1元,每条共10元,共计发行30万条,总收入为300万元,其中三分之二作为“西博会”的经费,三分之一作为群众抽奖的奖金。“西博会”奖券,设头等奖1个,奖金10万元,再有二等奖、三等奖及众多的小奖。在奖金的刺激下,“西博会”奖券很快就销售一空。
二是要铁路部门让利。张静江致函铁道部,表示为办“西博会”,“省库支绌,于指定数目之外,实未遑再有增益。”张静江说,“西博会”持续4个月,届时各省人士来会参观,必接踵于途,估计沪杭铁路客票收入可增加全年收入一倍以上,所以铁道部应该将沪杭铁路增收的二成补助西湖博览会经费之用。
三是发行“西博会”纪念明信片。张静江算了一笔账:“西博会”准备发行自行印制纪念美术明信片1套36枚,共100万张,于开会时在会场廉价发售,此项明信片将来由参观人购存纪念者必较交邮局寄发之数为多,以三成交发计算,其邮费约为五六千元,请各地邮局,凡以西湖博览会纪念明信片交寄,一律免贴邮票递送。
明末清初,浙江已是丝绸产品的集散地,杭州又是中外闻名的经济城市,特别是丝绸产品在中国具有垄断地位。36枚西湖博览会纪念明信片中,直接反映丝绸馆纪念明信片的有3枚:1.丝绸馆远望,2.丝绸馆大门,3.丝绸馆陈列室之一。张静江借助邮政对“西博会”进行宣传,也为邮政用品以及免资邮政片在中国邮政用品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民国的免资邮品中,西博会免资纪念明信片最为珍贵。现在,成套的36枚大全在全世界收藏家中有记载的仅为五六套,即是单枚的,也是枚枚珍贵,一般在大型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一鳞半爪。
上述筹资举措虽好,但是如果没有庞大的客源,仍然不过是水中之月,纸上之饼。因此,为了吸引客源,张静江与“西博会”的承办人员动了许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
“西博会”不是花架子,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西博会”有展馆、展厅、展室和商店上百个,参展展品1476万件,展品来自全国各个省市,为了便于比较,还展示了少数外国商品。同时,为了活跃会场,吸引众多外来人员前来参观、购物,并使“西博会”流动人员增加,西湖边各游览景点,用投标招资方式,使投资者竞争建造大批简便小木屋,每间造价7元,为期4个月,每间租金100元。临时商场共有86个,凡饮食玩具、日用消费品等都有出售,在“西博会”期间日夜开放使用。
顺便提一下,“西博会”规模空前,但是众多的馆舍尽量利用原有之物,也就是说,“西博会”的展馆多系借用杭州里西湖及孤山一带的原有旧房举行。
武术是中国的国术,要吸引人气,是少不了它。“西博会”聘请南北武术名家举办全国武术比赛活动。如“西博会”开幕式上有浙江省武术馆的国术表演,国内武术名家的拳、剑、鞭、棍、枪、刀、钩等各项表演。
博览会期间,还请中央航空署到杭州作飞行表演,参加有水陆飞机4架,其中水上飞机1架,陆上飞机3架。水上飞机“金马号”环飞全浙各县散发西湖博览会宣传刊物、传单。陆上飞机载客遨游天空5天。
请名人、专家讲演共64场,作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各项专题报告。
“西博会”中还举行乒乓球、登高、男女自行车、象棋、围棋等多项体育比赛;举办京剧、各种杂技及歌舞、音乐、跑驴、跑冰、交际舞等各种游艺活动场所;在西湖上空放烟火、举办水陆提灯会……
张静江等人的办法十分奏效。中外嘉宾,南北商贾,长衫礼帽,大摊小贩,云集西子湖畔。通往杭州的各条线路上,千千万万的宾客和参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西博会”从1929年6月6日开始,热热闹闹地办了4个月,参观人数计2000余万,参观、考察、洽谈商务的海内外代表团有1000多个,其中有美国华侨参观团、美国记者团、日本考察团、教育代表团、英国商务考察团、万隆考察团、印度考察团等。
张静江筹集资金的目的,也终于如愿以偿,“西博会”总收入约51.76万元!
如果说张静江只会大把大把地赚钱,那他充其量不过是个守财奴。张静江之所以是个民国奇人,除了会赚钱外,还舍得花钱,舍得花大钱:为了支持孙中山干革命,张静江给了他大量的财力援助;为了经济建设,他不惜借款;同样,为办好西湖博览会,该花的,他也会大把大把地花。“此次博览会为建设先锋,中外观瞻所系,于会场设备暨修治道路、桥梁工程,自应略求完美,不容简率。”
然而,张静江与“西博会”的关系之所以让世人久久地津津乐道,还是那笔令人感叹的稿酬。
西湖博览会决定要征集一个会歌,到时候在会场上播放,造造声势,于是发出征集会歌启事,一时应征者无数,但是令人满意的却没有。最后,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教授、大词曲家吴瞿安寄来歌词。歌词写道:
“熏风吹暖水云乡,货殖尽登场。南金东箭西湖宝,齐点缀,锦绣钱塘。喧动六朝车马,欣看万里梯航,明湖此夕发华光。人物果丰穰。吴山还我中原地,同消受,桂子荷香。奏遍鱼龙曼衍,原来根本农桑。”
这首会歌很有气派,不仅写出杭州人间天堂的特点,而且也提到了“货殖”“梯航”“农桑”,紧扣了张静江举办“西博会”的主要目的。张静江一看连声叫好,大笔一挥:“送稿酬一千元!”
那时候,1000元是个什么概念?那时候,一个银行职员的月工资不过三四十元,一个二三十人的大家庭,每月300元可以过上相当舒适的日子了。上海有小报说:这首会歌有字76个,计算下来平均每字的稿酬是10.3元,大概是自古以来最高的稿酬了吧!而且,张静江一不做二不休:吴瞿安教授人在南京,他就派专人携稿酬送到南京,气魄之大,令人敬佩。
何扬鸣(浙大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