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将近,西北风进城,把各大药店的膏方节旗帜吹得猎猎飘扬。一年一度的膏方盛会又开始了。
膏剂起源于药物熬制。有关药物熬制早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考古发现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只不过经历唐宋元明清的朝代变迁,发展得更为周全而已。
健康与长寿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尤其太平盛世,衣食俱足,生活无忧,追求富贵长生,自然成了许多人的愿望。冬令进补,本是祛病养生的一种方法。而在诸多补品中,膏滋药滋补力强,服用方便,而临诊膏滋又是切合服用者症情、体质对症下药的“小灶菜”。既能补虚,又能疗疾,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
有人写文章说,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享受膏滋补品,寻常百姓是难享此福的。此说未必符合事实,服用膏滋当然需要一定费用,但也决定于人们对膏滋的认识程度。在江浙一带,由于医药发达,膏滋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未必一定要富贵人家,才吃得起膏滋。劳动人民为了来年有更健全的体魄劳心劳力,也会留下一点钱来作为健康投资。所谓“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目的还是为了工作。而其中最为价廉物美的进补即是服用膏滋。
其实,过去的膏滋药并不昂贵。我手头有一份清宫档案记录的慈禧太后服用的“扶元煎阴膏”,用药不过十二味,其中用党参而不是人参,用石斛而不是铁皮枫斗,可见御医用药也颇有原则,并不因为内府药房里贵重细药满橱满斗,滥用名贵药材讨好主子。而是见何症用何药,审慎精当。我把这贴“老佛爷”的膏方按今天的药价算了一通,不过三、四百元而已,我想今天一般的打工者,这点钱也支付得起。
这几年膏方的大流行,一方面当然与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开膏方的医生能继承传统,恪守医德,认真辨证论治,处处为病人着想有关。药价不高而疗效好,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膏滋药这一朵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欣赏接受。这种结果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也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种不良倾向。有些庸医为了利之所趋,把开膏方当作渔利的手段,又为了迎合某些病人认为用药越贵越好的心理,把膏方当作富有者之“安慰品”。寒热温凉,龙潜动植,聚于一方,只求昂贵,中病与否不计也。听说有的膏方价格还有上万甚至几万十几万的。记得曾有名医在解放初给周总理开过这样的膏方,周总理客气地说:“我吃不起!”给了这位名医一记棒喝!滥用贵药,价高为上的做法实际是糟蹋膏方,糟蹋中医,是应该受到唾弃的。从病人方面来说,我们不要迷信贵药,迷信价高疗效高,以助长膏方中的奢靡之风,不正之风。
每位热爱中医、珍惜中医发展的医生都有责任力矫此弊,不求药味之多,不计药价之高,取精用宏,审慎组方,使膏滋真正成为价廉物美,造福大众的调补妙品。世有知音,听我之言,当相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