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织好了91顶帽子和围脖,一部分送给四川地震灾区,部分送给老年报读者。”日前,杭州石灰桥社区91岁的项乃秋托社区工作人员给本报打来电话。
近日,记者赶到石灰桥社区时,满头白发的项奶奶已端坐在社区会议室里,旁边堆着已经完工的91件“作品”,手里还拿着针和毛线勤奋地编织着。“我这是在为明年的92件织物作准备。”稍微有点耳背的项奶奶大声说。
项乃秋是个乐善好施的热心人。此前,她每逢寒冬便要编织毛线手套和帽子送人。从她86岁时织的86双小手套开始,6年里算起来她已编织了530多件毛线用品,帮助过不少困难儿童御寒。
2003年,项乃秋计划5年里每年冬天织毛线手套和帽子,送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那年新年刚过,她就花了近300元买来毛线,动手织成86双手套,送到杭州市儿童福利院。
随后几年,项乃秋的爱心计划没变,只是把编织手套改成了帽子。原先,她都是在冬天完成这项任务,从2005年开始,她改成从夏天开始编织。“冬天打毛线,手生冻疮不方便,所以改到夏天来做。我把午睡的时间也用上了,所以每年早早就织好了帽子。”
去年,项乃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为此,她高兴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想再定个五年计划。能多活一天,我就要为社会多出一点力。”
在新的“五年计划”里,除了继续帮助困难儿童外,项乃秋还把“温暖”困难老人列入帮助范围。“所以我就想到了你们老年报。”她说,“委托你们帮我把织物送到有需要的老人手中。”
随着年岁逐渐增大,项乃秋的视力也大不如前。今年除了帽子,她还打了不少围脖。“今年汶川地震后,我就想着那里的人们如何过冬。”她说,“这些围脖,系上绳子就可以变成帽子,拆掉绳子也可以给脖子保暖,一物可以两用,很不错的。”此外,项奶奶还准备了300元现金和2件全新的外套送给地震灾区。虽然,她目前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1000元。
受项奶奶影响,石灰桥社区已有人开始加入这个热心行列。当天上午,54岁的王兰英和58岁的沈抗美就和她坐在一起编织帽子。现在,项奶奶她们拿来送给本报读者的帽子和围脖,就放在编辑部里。这些织物,有米黄色、大红、深咖啡和绛红色。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拨打以下电话前来申请,并请说明一个理由:0571—85310864,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沈爱群 王玉生 杨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