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大早只要不下雨,陈传盈就背着摄影包,会会老朋友,用镜头记录下生活的片断。这是他最快乐的事。
陈传盈是浙江老年大学摄影研究会的会长,协会里都是志同道合的老摄影迷,他们不满足于玩票,20年来,曾经的业余爱好,渐渐变成了一技之长。
他们执著坚持着自己的追求,经历着他人由理解到羡慕的过程。
我们今天讲述的,就是有关他们的故事。
拍拍照片炼炼身体
西湖摄影网上有个网友“走遍天下”时常出没,他就是70多岁的周燮昆。“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痛了,都是摄影的功劳。”老周无时不忘给摄影研究会做广告,“天天爬山不一定吃得消,天天坐着不动也不好,肌肉容易萎缩,动静结合的摄影最好不过了。”
老周说,不能搞“天花板摄影”,要投入大自然才有乐趣。这不得不逼得自己去迈步,除此之外,要想把沉甸甸的相机端得稳稳的,没有一定的臂力可不行,有时候一举就是2个小时。还得上下左右地找角度,这同时也锻炼了颈部和腰部。
马和生酷爱拍荷花,连续三年盛夏,几乎每天清晨6点赶到荷花基地,一拍就是两三个小时,衣服天天都被汗浸透。老马家住在鼓楼附近,离荷花基地的路程有十多公里,按每天往返23公里算,每年拍荷花的路程加起来有800多公里,三年来相当于从杭州到上海打了两个来回。但老摄影迷们称这些为“愉快的劳动”。
重温集体生活
走进了摄影研究会的圈子,大家就像又找到了“组织”,分成8个小组,三天两头组织爬山、搞活动。
“原以为退休以后的生活会很无聊,没想到认识这么一帮朋友,志同道合,还可以切磋技术。”沈建民是个“爱管闲事”又极有责任心的人,组里的人推荐他来负责活动策划、联系,还兼管账目。
大家一听到要搞活动,个个变得生龙活虎,一路上也成了讨论业务的时间,如何把大画面浓缩在一张照片上,就成了途中永恒的话题。
爬山难免会累,可是一登到山顶,放眼望去大好风光,这些老摄影迷们就如孩子般抱在一起欢呼雀跃,争相把好山好水装进相机。
每次搞活动,沈建民都会特别费心,作为组里的会计,千方百计让大家玩得尽兴又省钱。“精打细算”是他的强项,比如大家相约去遂昌南尖岩,和一家宾馆讨价还价每间房还要160元,老沈还是不满意,又问了很多地方,总算找到一家条件不错的农家乐,住一晚才25块钱。
老沈不光在“住”上抠门,“行”也一样,原则是能坐火车绝不坐汽车。“有次组里搞活动,大家去武义,火车票才34块,如果坐大巴60块都不够。”大家都对老沈的“斤斤计较”非常感激。
热热闹闹的团队,让大家重温了久别了的集体生活。“大家重在参与,在过程中得到快乐。”会长陈传盈作了总结。
镜头记录生态改善
他们,都在以镜头,表现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正因为此,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而执著,一直“写”在他们的脸上。
小鸳鸯在杭州的繁殖是从2006年发现的,对于它们的成长,陈传盈的镜头最具发言权了。当年有7只小鸳鸯很不幸被人害死了,接着在金沙港又发现了8只小鸳鸯。野鸟协会发出了大家一起保护小鸳鸯的倡议。
陈传盈就在保护小鸳鸯的名单上。早上7点,当日头给灌木丛铺上了一层红润,陈传盈已候在西溪湿地。“要先花2个小时,找到它们。”当看到小鸳鸯身影的那一刻,陈传盈的脸上才会渐渐地柔和,灿灿地开始放晴。
一直到下午4点半,陈传盈一刻不停地守在小鸳鸯的身边,看着它们在芦苇荡里游来游去。“除了给小可爱们拍照片,还得做好详细的记录。”
最后7只小鸳鸯全部起飞,它们不会被人伤害了。
一年又一年,就这样陈传盈用镜头记录了杭州生态的改善。红柿子,红叶,还有夕阳下闪闪发亮的芦苇……每个影像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记者 葛辉 实习生 俞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