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芝英街道柿后村的陈南山,出生于1907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已101周岁了。邻居们都尊称他为“南山公”。
笔者第一次见到他是在重阳节那天。永康市领导去慰问他时,听说老人还能看报写字、穿针引线,都惊奇不已。当场找来一张《永康日报》,那么小的字,老人果然马上就读了出来,口齿灵清着呢!拿来针线让他穿,老人三下两下眨眼间就穿进去了,那么快的速度,我们在场的人都自叹不如。
正是出于那份惊奇,近日,笔者再次专程登门采访了这位勤劳能干的老寿星“南山公”。
自理一日三餐
寒露那天,当笔者来到柿后村上深塘边南山公大孙陈建平家时,大孙媳妇陈妙翠说:“太公一早起来去买了三角饼当早点,吃后到屋后上深塘边晒太阳去了。”
“他还自己买东西吃?”
“是啊,他还一直独自打点一日三餐呢。有时候,他早饭不出去买,就自己烧,常清晨5点就起床做早饭了。他特别爱吃面食,索面、麦面也都是他自己出门到附近店里买回来的。至今他出门都还不用拄拐杖的。”陈妙翠抱着小外甥,边带笔者去见南山公边介绍。她的两个女儿带着小孩刚好回家来。那二男一女三个小孩已是南山公的第五代了,见了南山公特亲切,叫着要他抱呢!
“你一手一个抱得动吗?”“抱得动。”老人家一脸地开心。
原来,南山公是与长孙全家一起居住的,1996年他90岁时,长孙媳妇随接父亲班的丈夫到柴油机厂开店,他开始自己烧饭炒菜,一直坚持下来了。曾孙女陈秀丽说:“太公特别爱吃索面、麦面羹,索面折成一小段一小段煮烂了吃,南瓜、毛芋、青菜也都煮得糊糊的。麦饼他也很喜欢吃,咬不动就用剪刀剪碎了吃。吃苹果他也是用调羹刨出来吃。他是嫌我们烧得不够糊,才坚持自己开火的。平时我们端给他吃的也是煮烂了的鸭、豆。”
长孙媳妇他们烧的是煤气灶,而他用的还是柴火灶,灶台上安装有锅肚肠、水箱,他天天都要接热水。曾孙女说他不论春夏秋冬,都饮热水。
晚辈个个孝顺
南山公的独生儿子今年正月已去世,享年74岁,媳妇也瘫痪在床。因为儿子一家都住在县城,南山公不习惯县城的生活,就回村和长孙一家住在一起了。
长孙陈建平今年53岁,因为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所以感情特别深。南山公和他一家已经一起住了三十多年了。
南山公身体一直不错,没有什么毛病,偶然有点头昏不舒服什么的,孙子给他买几瓶“维生素”吃吃就好了。22年前,陈建平不幸患上糖尿病,后来又引起并发症,得了尿毒症,生活也很困难,所以平时南山公的生活还多亏了在城里工作的陈建生、陈建飞两个孙子。二孙陈建生两个月一次回村看望老人家,都要带上钱和太公爱吃的饼干、蜂蜜等。三孙陈建飞一听说太公有什么不适就立马赶回,扶他到医务室看,付了当天的医药费,还要再付三天,好让大嫂继续带太公去看医生。几个孙媳也不嫌他老人家,回来就为他买好吃的,为他洗衣裳。
曾孙女们放学回家,总不忘为太公洗脚、擦背、剪脚趾甲,从不嫌太公“脏”。因为晚辈的孝顺,南山公的生活过得无忧无虑。
爱唱山歌爱看戏
南山公没有上过学,但他的记性特别好。他说,他能读报、写字记账,全是学山歌学的,现在那些山歌他还都记着呢。
南山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学会了搓麻将。他思路特敏捷,很快就能算出来,从不会算错的。就在去年还常要搓上几圈。
老人还特别爱看戏。正在笔者采访他时,邻居问他:“要游桥做戏了,要去看吗?”“要去看的!”南山公毫不含糊地回答。“看戏看得懂吗?”“看得进,什么都懂。”老人非常自信。
陈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