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展开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画面瞬间传遍全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当年“小平您好”横幅制作者之一的郭建崴,以及拍摄《小平您好》照片的王东讲述了这段历史的前前后后。
宿舍里七嘴八舌成就“小平您好”
1981年,我(郭建崴)考上北京大学生物系。那时的北大学生,非常有理想、有朝气,关心国家大事。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我们81级学生代表北大参加大学生方队游行。9月30日晚上,我们宿舍的常生、张志、杜杰、柳波、王新力和我在议论明天的活动。大家七嘴八舌,突然有人说:“明天的游行,我们能不能偷偷带点什么进去?能展现我们个性的东西?”喜欢书法的常生于是就说:“我写点什么,做个横幅,让全世界看看我的书法。”他的提议得到一致赞成。其实,当时规定不让私自带东西进入游行队伍中。
写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主要还是围绕着大的形势。一个个的口号被提出又被否定。隔壁宿舍的几个同学也加入进来。这时,有人提议表达一下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因为当时改革开放有几年了,成效显著。有人提出写“邓主席万岁!”(小平同志当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这种带有文革遗留的口号立马被大家否定了。最后决定直接问声好,就写“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但是又觉得句子长了点;就写“邓小平同志您好”。大家越想越胆大,结果干脆直呼“小平同志您好”。于是,常生拿来一张纸,一时找不到那么大的毛笔,就用宿舍里擦桌子的抹布,卷成小棒棒,蘸着墨汁写下了这六个大字。
我们用床单来做横幅,但把六个大字往床单上一比划,床单不够长。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把‘同志’两个字也省去吧。”这句话一出来,宿舍里一下子静了下来。直接称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是不是有些不敬?再一想,这是对领袖的问候,没有别的意思,不至于上纲上线吧!于是,我们就把“小平您好”四个大字用订书机订在了床单上。我们找来三根长木杆,把横幅绑在了杆子上。外面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横幅成了一把巨大的花束。
10月1日凌晨4时,我穿上实验室的白大褂,把横幅藏在里面。当队伍到达东长安街,我悄悄将横幅交给高个子同学。张志是班长排在第一个,杜杰、李禹等几个紧随其后,大家用手上的纸花为他们做掩护。当北大学生方队走到天安门金水桥东华表时,常生、李禹、于宏实等同学一下子打开横幅,队伍顿时欢腾起来。整个过程前后顶多一分钟。后来有人说小平同志看到横幅笑了。
回到北大,佟丹来到我们宿舍说:队伍游行时她弟弟正在一个路口上观看,听到有人说北大这几个学生也太胆大了,要收拾他们。于是,我和常生、王新力几个连夜躲到在北京的家里或亲戚家了。过了几天,据说有新华社记者来北大采访我们,老师一时很紧张,记者说这是一件好事。后来才得知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了我们举着“小平您好”横幅的照片。我们的心这才踏实下来。
拍下横幅,我的心“怦怦”地跳
我(王东)记得,那次盛大的活动人民日报社只有一个摄影记者名额,我在9月30日下班的时候才拿到记者证。因为现场的摄影记者特别多,至少有三四百人。组织部门在天安门金水桥前搭了一个统一的台子,记者们都站在台子上,但是没有我的位置。
在没有拿下记者证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些准备,让汽车队的工人师傅做了一个两米高的台子,放在天安门金水桥南侧的地方。当时我的主要任务是拍党和国家领导人。
游行开始后,当北京大学方队经过观礼台时,队伍中突然打出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小平您好”四个大字。我“咔嚓咔嚓”地拍了两张,这个横幅就没有了,学生收起来,跑过去了。看到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横幅,我的心“怦怦”地跳。因为当时对游行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不允许私自带东西。这个横幅的出现是违规的。
虽然是偶然间出现的横幅,但当时我心里非常赞同“小平您好”这个口号。当时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以后,不长的时间之内,我们国家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对小平同志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
当天晚上,这个照片和其他的照片都洗出来了。《人民日报》要出一个国庆专刊,首先是为一版选照片,一版没有选上这张照片。因为作为头版上的照片,一些口号都是很正规的。二版主编是保育钧,他跟我要剩余的照片,他首先选中了这一张,说这张照片好。照片见报后,反响很大。
这张照片从1984年开始使用,几乎年年在全国报刊上、书上、画册上被刊用。可见,“小平您好”这句话深得人心。
据《大地》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