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一摸你的病人”
“2008年中国中医药肿瘤大会暨全国中医药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会”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承办的,今年9月27日-29日在北京召开,金华艾克医院院长孙尚见医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的副会长,带着6位医院骨干参加了会议。他们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大会优秀论文奖。
10月7日晚上,从北京回来的孙尚见医生谈到这次大会的收获,他说一位日本中医专家的发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位日本医生在自己国家以中医给病人治病,他说自己在日本“有足够的影响力。”在发言中,这位日本中医生以自己的体会,向每一位与会代表发出呼吁:“你要摸一摸你的病人!”
这位日本中医生说,他对待病人,总是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病人以尽可能多的关怀。他有一个发现,每次与病人交谈,一定要温和地看着病人的眼睛,病人走的时候,一定要摸一摸他,不是摸病灶,而是一种亲切的抚摸,这有利病人康复。
日本中医生最后呼吁:“摸一摸我们的病人吧!”
这位日本中医生的发言,博得了与会专家们的热烈掌声。
孙尚见医生说,听了日本医生的介绍,他感触很深。这么多年来,他发现自己做着与日本中医师一样的事情,那就是:善待你的病人。
医生说话要有分寸
9月中旬,带着“为什么别的民营医院纷纷倒闭,而金华艾克医院却发展得那么好”这样一个题目,我们来到杭州半山省肿瘤医院门口的杭州艾克中医肿瘤门诊部。如今的艾克医院,已经是华东地区仅有的中医抗肿瘤专科医院,年门诊量在5万人以上。杭州艾克中医肿瘤门诊部开张5年来,于2006年进入浙江省及杭州市的医保定点单位,就是说有省市医保的人在这里看病,跟在其他大医院看病一样,都是能报销的。5年下来,这里是现在杭州最繁忙的中医肿瘤治疗机构之一。
走进门诊部,墙壁上挂着各种各样的病人须知、收费明细表,二楼的药房散发出浓烈的中药味,家属在忙碌着交钱领药。孙尚见医师的诊室外面两排椅子,座无虚席。一家医院里,医生的技术精良与否,决定了他的人气高低,而什么是人气?看看诊室外面的“上座率”就知道了。
病友之间在轻声交谈着,互不认识的,一会儿也熟识了。什么药好,哪种药贵,哪里的医生技术比较好,哪个中医生手上有什么药方……在疾病面前,病友们热心交流着各种诊疗信息,为病友提供参考和帮助,这是一种本能的、无私的互助行为。
据艾克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没有经过具体统计,但“艾克”一多半的病人,都是靠病人之间的互相介绍过来的。
有一个身穿睡衣的病人等得心焦,忍不住站起身来往诊室里望一望,她回身看了看我们,问:“你们是家属还是自己?”
我们明白她在说什么。在疾病面前,人们出于隐密的心理会自然而然地忌讳,尽量避去“病人”二字。
轻轻交流了一会儿,她告诉我们:“我呢,是我自己不太好。我是肝上长了个小肿瘤。我来这里以前,住院4次,化疗2次,我不是说西医不好,而是我怕打针,怕开刀。我就是怕这个,我们病房里的病友说,像我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去看中医。他们说金华有个医生的药很好的,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这里来了。”
“那么你现在有没有好一点?”我们问她。
“要是你看到去年我的光景,就晓得了,今年确实好得多了。去年那时候,人很憔悴,化疗以后么,肿块小小大大的,也不稳定。大一点我就不开心,自己跟自己生气,怎么会生这个病。”她叹气道。
“看你精神气色还是蛮不错的。”我们仔细看了一下她的脸,面色有光泽,眼睛明亮,实在不像个重病缠身的病人。
“嗯。”她点头“吃了中药以后,精神是好得多了,没人把我当病人。我打电话回老家,叔伯哥哥听我声音蛮响亮的,还问我:‘是不是误诊了啊?’唉,怎么会误诊呢,癌症指标还在的啊。”
“能稳定,能控制就好。”我们安慰她说。
“是的,想想还是要谢谢我病房里的人,叫我到这里来看中医。我说一句心里话,要不是化疗以后来吃中药,我这个人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了。孙院长也说了,‘你这个病可以治’,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以前在我们那里的医院看病,那个医生讲话很不好听,总说:‘你这个毛病还好得来啊?喏,哪里哪里刚死了你这样的一个。’我生这个毛病都五六年了,还好没被他吓死。”
把希望传递给病人
看到哪个病人闲着,我们就过去问,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来这里看病?”、“你对这里的医疗服务是否满意?”、“你是怎么评价金华艾克医院的?”
“他们这里的医生服务态度蛮好的,总是朝我们笑,我们到这里来,不会冷冰冰的。”
“他给人信心,总说不要紧,有希望的。他让人心里没负担。”
“他们这里对病人蛮好的。我们是别人介绍过来的。”
“我在这里看了有一两年了,跟这里的医生都认识了。”
以上是病人说得最多的一个意思。
孙尚见医生说:“天下没有治百病的医生,但我们做医生的,给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这一点,总应该做得到吧?”
为了说明这一点,孙尚见医生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位老妈妈,身患肿瘤以来一直在艾克医院积极治疗,各顶指标也比较稳定,人的精神也还可以,属于预后比较良好的那种。
老妈妈呢,有一个女儿,一直在美国留学攻读西医,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当了医生。娘一生病,女儿也心急万分,就飞回来陪娘看病,往艾克医院也跑了好几次。
有一天,母女俩一起来配药,老妈妈问了一句:“孙院长,你看我的毛病会不会好?啥辰光会好?”
求康复心切,这是每个病人的心理,每个病人都会这么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时,孙医生还没接口,做女儿的一下子就拦过话头,责怪她娘说:“哎,你怎么能对医生提这么高的要求,你现在这样在医学上已是奇迹了!你提这种无理要求,不是在为难医生嘛!”
在西方国家生活了那么多年,这个女儿的思维习惯已经西化,哪怕跟大人讲话也非常直接,非常“理性”。
做娘的一听女儿这么讲,一下子腿就发软,站都站不起来了。
结果,女儿在中国呆了一个月,做娘的精神就是好不起来,说话的声音也像猫叫,中气都提不上来了,疾病自然不见好转。
一个月以后,女儿飞回美国,老妈妈又一个人来配药。孙医师对她女儿的印象也非常深,就问她:“女儿呢?”
“回去了。”
噢,回去了,孙医师一听,马上就说:“你女儿在胡说八道!谁说得了这个病就一定不能治愈呢 ?!”病人一听,先是一惊,再是一呆,接着就是一喜,精神一下子振作了。
接下来的日子,老妈妈配合治疗的信心就很充分了,这对她后期病情的治疗和稳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老妈妈现在天天早上练书法,中午边睡觉休息,下午练太极拳,生活得很有质量。
孙尚见医生说:“每个病人都会问我毛病能不能治好?我总是说‘有希望的,中药吃吃看’。20年的从医经历告诉我,中医生应该像一碗温暖的汤药,给病人带去温暖和希望。因为我确实看到中医中药给病人带去了希望。我经常跟病人讲,得了肿瘤,没必要一天到晚去忧虑和烦恼。人活一世,看似长久,实则只有3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过去了,不再烦;今天正在过,不用烦;明天还没到,烦不着。”
怎样善待病人
孙尚见医生说,善待病人,也要讲艺术,你光有一颗善心还不够。
“许多肿瘤病人心理存在问题。比方说病人四五十岁的年纪,人家同学、同事迁升的迁升、发财的发财,而在他眼中,他们的迁升可能走的不是正道,发财也是不义之财,他就无法心服口服;有许多病人地区不同,报销的项目、比例也就不同,人都是希望得到公平待遇的,碰到不平事,生气是很自然的。面对这样的病人,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都要做思想工作,而且说什么不说什么是有讲究的。”
孙尚见医生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早年他在金华看病,来了一位慈溪的病人,是当地工会的干部,女的,40多岁,情绪非常低落,一问,原来是她得病后,当地的医生找她丈夫谈话,说明了病情的严重性。谁知道她的丈夫一回家拿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离家出走了,家里只剩6角钱,留下一个重病的妻子和女儿两人,撒手不管。
这位病人对孙医生说:“我不是因为求生来看病的,因为我没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我是听说你那么有名气,才过来看看,到底你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孙医生问我们:“碰到这样的病人,你怎么安慰她?”
孙医生说他只说了一个意思,病人的情绪立即振奋起来。他对病人说:“你应该活得比你的丈夫更好啊!”
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孙医生说,他也是有教训的。
4年前到杭州不久,有一位患胰腺肿瘤的女病人无缘无故地跟医生吵架。听到后来,听出了症结,原来上次来看病,孙医生搭脉时没有正眼看她。“你搭脉时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我的毛病还会有希望吗?”
孙医生想,他一般不会那么对病人不礼貌啊。后来想到了,那天重感冒,他戴了一个大口罩,为了避免传染,他尽量离病人远一点,结果就出了这么一件事情。
孙医生告诉我们:“病人非常敏感,大家围着你,你对前一个病人又说又笑,对下一个病人如果脸色变了,就会出问题。病人会疑心,为什么医生的脸突然就变了呢?是不是她的病比较严重呢?”
对病人的心理开导也不能过度。孙医生说:“你要恰到好处,说多了有时会起反作用。”他举了自己父亲患肿瘤时得出的心得。当年他父亲患病,家里的亲人每天无数遍来到病人床前,问寒问暖,结果病人被问得爬都爬不起来,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心理非常脆弱。后来发现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平时从病人床边经过时,故意不去理他,几天之后,父亲主动就问“我的病怎么样啊?”而亲人们以轻描淡写的口吻说:“你的病嘛,慢慢慢慢总会好起来的罗。”这样一来,过了两天,病人反倒自己能起床吃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