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有这样一株仙草,它生长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岩石缝隙中,吸天地日月之精华,等待不畏生死的采药人翻山越岭攀岩附壁将它采下,为生命垂危的病者带去生的希望——它就是铁皮石斛(晒干卷成后又称铁皮枫斗),古代民间称之为“救命仙草”;
有这样一位女人,她出生贫寒,曾经卖过皮蛋,采过茶叶,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她劈波斩浪,成为国际商贸名城义乌市场上赫赫有名的保健品大王。在商贸业务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她却毅然选择了一项投入耗费巨大、过程漫长而艰难、回报难以预期的农业事业——栽培“仙草”,攻克铁皮石斛人工栽培这一药学“歌德巴赫猜想”的世界级难题——她,就是被誉为“江南仙子”的浙江森宇集团董事局主席俞巧仙。
有这样一个产业,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新生儿”——它就是铁皮石斛产业,一个拥有数百亿巨大发展空间和无限商机的朝阳产业。
一株仙草,一位女性,一个产业,三个看似没有内在关联的元素,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潮流中,神奇地聚合在了一起,演绎了一篇让人感叹、让人回味、让人思索的创业传奇——那就是森山传奇。
一
俞巧仙出生于义乌市城西蒋母塘村。从1994年3月开始,她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里第一个做起了品牌代理,靠着敏锐的商业本能和女性中罕见的魄力和气势,俞巧仙成为义乌启动最早、做得最大、代理品牌最多的保健品品牌代理商。
就在保健品代理业务如日中天的时候,一株被俞巧仙家乡一位鼎鼎大名的先贤——金华四大名医之一、创立滋阴学派理论被誉为“滋阴大师”的朱丹溪倍加推崇的“仙草”,非常偶然地走入了她的视野。
作为名贵的濒危珍稀中药材,铁皮石斛由于生长条件极为特殊,又经过长年采挖,自然资源濒临枯竭,产量数极为稀少,早在1987年就被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药材之一,而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日本欧洲的专家穷尽20多年心血,也没有驯化栽培成功,因而又有药学“歌德巴赫猜想”之称。
“仙草”,让俞巧仙魂绕梦牵,冥冥中感觉,这就是自己该投入毕生心血要做的事业!1997年9月,她聘请了有多年研究铁皮石斛的专家进行研究,后又请了有“中华铁皮石斛研究之父”美誉的浙江医学科学院张治国研究员为技术总监,组织起自己的研发团队,开始向“歌德巴赫猜想”进军。
一年多下来,俞巧仙累计投入近500万元,铁皮石斛的茎杆只长了几厘米。俞巧仙心中没了底,这东西还有希望吗?于是,带着疑问,俞巧仙来到了上海中药研究所。
听说俞巧仙是种铁皮石斛的,研究所的一位专家随便问了一句:“成活率是多少?”“98%!”当俞巧仙毫不犹豫地吐出这句话时,几位专家吓了一跳,随即拿着笔记本围了上来,围着俞巧仙问这问那,反过来将俞巧仙吓了一跳。
一个月后,这帮专家又来到义乌市铁皮石斛研究所,当看到这一棵棵不起眼的“小草”时,有位老专家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偷偷地将自己所里的一位高工叫到一边,用上海话责问道:“你们搞了6年的铁皮石斛仿原生态栽培都没搞成功,而一个民营企业用了一年多就搞成了,你们不觉得惭愧吗?”事后俞巧仙才知道,原来上海中药研究所早就在生态县磐安建了个基地,进行人工栽培铁皮石斛试验,但花了五六年时间,前后投入三四百万元,成活率却只有15%左右。
“其实我当时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搞砸了,我就重新骑着自行车卖皮蛋去,大不了从头再来。”俞巧仙说道。
俞巧仙最终没有重新去卖皮蛋,“铁皮石斛”的研发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成功震惊了中药界,震惊了国内外顶级的权威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带领二十多位中科院院士到义乌实地考察后大为赞叹,路甬祥来到俞巧仙身边,拉着她的手说:“要把铁皮石斛产业做大做好,把产品推向市场,造福人民。有什么困难,我让中科院的专家帮你解决。”如今,“森山”铁皮枫斗基地已经达到千亩之多,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四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并拨巨款支持。
2006年4月19日,经沈允纲院士、陈子元院士等十名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现场考察、集中评议,森山铁皮枫斗仿生态栽培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和鉴定。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森山”铁皮枫斗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的拓展也节节开花,创造了单品销售上亿元的业界传奇。同时,系列新产品相继面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忠实消费者。2007年被评为中国保健产业50强公信力产品(浙江省唯一一家入榜)。
二
结缘一代名媛、著名国际社会活动家陈香梅,是俞巧仙个人、同时也是“森山”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大事。
2003年,十月金秋,杭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总统套房里,两位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截然不同的女子——79岁高龄的陈香梅与37岁的俞巧仙相聚在了一起。而帮助她们结下这段奇缘的,正是创造人类健康传奇的“仙草”……
原来,近年来致力于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陈香梅,对祖国神奇博大的中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多次向她在国内的秘书陈先生提起:希望找到一个国内从事中药文化研究、发展事业的女性合作,共同把祖国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向海外推广、宏扬、传播。
2003年8月,浙江杭州,陈先生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偶遇“森宇”集团总裁叶智根。闲聊中叶智根无意中谈起他们的董事局主席俞巧仙破釜沉舟种“仙草”的传奇创业故事。不想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陈先生一下子对这位“江南仙子”有了深入了解的强烈愿望。他马上决定改变已经定好的行程,急急赶往义乌。在义乌一家茶楼里,陈先生见到了俞巧仙,开始聆听这位不善华丽辞令的“仙子”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她种“仙草”的故事……
不知不觉,整整8个小时过去了。陈先生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你就是香梅女士要找的人”……
到如今,陈香梅与“森山”结缘已近六载。双方有约以陈香梅女士名字命名,成立了“香梅中药文化研究会”和“香梅文化传播中心”,并出任森宇集团的名誉董事长。
三
就在以森山为代表的铁皮石斛产业蒸蒸日上、突飞猛进之际,一场不期而遇的产业危机突如其来。
巨大的利益诱惑,让很多人心动。于是,一些投机者开始打起了急功近利、以假乱真的主意,两三年间,仅浙江省就一下子冒出了近20家生产企业和让人眼花缭乱的一大堆所谓的铁皮枫斗产品……2005年9月,杭州媒体以“‘铁皮枫斗’不姓‘铁’”为题,披露了业内大面积存在以药用价值不高、成本极其低廉的其它各类石斛加工的枫斗冒充铁皮枫斗的现象,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6年2月26日,央视每周质量报道栏目,以“仙草之谜”为题,对浙江铁皮枫斗行业一些没有基地,却弄虚作假的现象进行了专题披露。至此,这个新兴的产业,陷入了它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信任危机,整个铁皮石斛产业陷入风雨飘摇、举步维艰的境地。
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伤害的,除了许多购买了假冒铁皮枫斗的消费者,就要数那些老老实实投入心血到这个产业中的规范企业。刚刚经历近10年的艰难创业,刚刚开始收获成功的喜悦,突如其来的“横祸”,让俞巧仙愤怒之余,又开始深深的忧虑!
她应对危机的诸多举措,核心都指向一点:挽回历代医祖对铁皮枫斗功效不可责疑的市场信心!
处于技术保密等多种原因,“森山”以往从未向公众开放过他们的组培工厂和栽培基地。2005年9月,“森山”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公开邀请杭城上万名消费者实地考察“森山”基地,亲眼见证真正铁皮枫斗的生长全过程。公告甫出,应者如云。
9月26日,第一个“杭城消费者铁皮枫斗鉴真团”正式成行。至今已有两万多名群众亲眼鉴证了“仙草”的真实面目。
这次危机的爆发,也许正是铁皮石斛行业“洗牌”,由“乱”而“治”的一个契机。于是,她多方奔走呼吁,努力向同行、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配合主管部门开展铁皮枫斗行业整顿,积极参与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的制定以及行业协会的筹建等。
凭借着在这场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俞巧仙入选当年的“风云浙商”。回首那一段往事,俞巧仙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四
时间飞速跨越到2008年,随着森山成功获取中国驰名商标,森山铁皮枫斗系列产品被列入中国保健品50强公信力产品(浙江省唯一一家),被指定为铁皮石斛产业国家标准的起草制订单位。
俞巧仙并不满足于当前铁皮石斛研发的初级阶段。她正率领着以张治国教授领衔的研发团队,大步推进新产品的研发计划,并着手在即将建成的药业生产基地,开发生产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铁皮石斛第二代深度开发产品,以森山水博士、森山铁皮枫斗功能饮品为代表的高科技健康新产品等。一个以传统珍稀中药研发与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为核心、以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企业发展理念构建的产业体系呼之欲出。
森山,将秉承“尊重自然与生命,追求和谐与卓越”的核心理念,以“鸿鹄之志,脚踏实地,团结忠诚,开拓奋进”的企业精神,贯彻“一个品牌,二个终身,三大机制,四大责任,五个最好”的战略思想,立足于“振兴民族医药,打造中国养生第一品牌”,谱写森山在崭新历史时代的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