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刘伯明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农村的家乡,与他父亲在家中的火炕上彻夜长谈,了解到这位航天英雄的成长经历及其与农民父亲间的非常往事。
贫寒小子从没吃过零食
刘伯明生在一个贫困农区的贫困农家,全家老少三代9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然而,父亲刘志升虽是普通农民,却有着“知识改变命运”的远见,自己再苦再难硬是把6个孩子都送去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小伯明也很早懂得了如何对待生活的艰辛。
他从小没吃过零食,学习用本都是买粗糙的黄纸自己订的。可是,他也曾有个办事马虎的缺点,虽然没怎么影响学习,但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次,小伯明把钢笔尖使坏了,央求了几次,父亲却不给买,硬是让他用了几天铅笔,最后从哥哥那里找了个旧的换上。一个小小的钢笔尖,在父亲的运作下,让小伯明铭记终生。
整整三年,骑车翻山路上学
骑自行车上学,在城市平坦的马路上不算什么,可走在翻坡越岗的农村土路上,再遇上刮风下雨、车子出点故障,就不那么容易了。刘伯明上高中在离家十里远的县城,每天带一餐中饭,天不亮就出发,放学回家已是晚上了。特别是冬季,零下三十度,到家时一头白霜,浑身上下都冻透了。儿子这么苦,父亲心里清楚。但他坚决不让小伯明住校,不仅仅是为了省几个钱,更是为了锻炼孩子。此前,小伯明个子小,只有1.65米;体格较弱,经常感冒。刘志升说,儿子高中毕业时体质变得那么好,与这三年骑车上学的锻炼有直接关系。
16岁进砖厂推砖坯
要说小伯明人生的第一个挫折,就是他中考的失利。几分之差,使他没能考上重点高中五中,只考入一所普通高中。为此他心灰意冷,擅自退学回了家。父亲知道后虽很生气,但也没逼他上学,而是把他送到农村最苦最累的砖厂“劳动改造”。推砖坯一车150公斤,16岁的小伯明来到这里,要与大人一样干。劳动中,一车跟一车,不能停下来,累得小伯明每天饭也不想吃。有一天,他干活砸伤了脚,躺在炕上,想起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他陷入深深的悔恨之中,他多想回去上学,但碍于面子,嘴上依然很硬。父亲看出来却不动声色,依然每天催着他去砖厂劳动,直到小伯明有一天乞求地说:“爸爸,我错了,我还要上学去。”刘志升看火候到了,才答应儿子的请求,并亲自去县里为儿子办了复学手续。此后,他惊喜地发现,这次儿子学习真的用功了。放学回来吃过饭捧起书本就学。那时农村经常停电,儿子点着蜡烛一学就到后半夜。
高中毕业时,因中途辍学耽搁一年的他,奋发努力,后来居上,期末考了个全班第一。考虑到大学费用高,为了给家里省钱,他报考军事院校并被光荣选飞。在空军部队,由于综合素质出类拔萃,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飞行员。以后,他又经过“万里挑一”,入选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不能为母尽孝,为国尽忠也一样
入选航天员大队后,刘伯明的训练和学习更紧张了。百忙之中,他也不忘给家中打个电话问候。尽管儿子不说,但父母通过看电视,也从美俄两国航天器的事故中知道这一行当的高度风险。父母为了让儿子集中精力学习训练,大事小情从不打扰他,家里的事都对他“报喜不报忧”。这期间,父亲患肝病曾转院到县城和省城,前后一、二个月,就是没有告诉他。2003年,母亲病重,家中依然瞒着刘伯明。直到母亲去世,才给他打了个电话。此时,正值“神五”上天人员最后确定的前夕,刘伯明已入选第一梯队。可为了见母亲最后一面,他还是坚决请假飞回家。到家后,他第一次当着亲人放声大哭,“母亲有病,为什么我一点不知道?”父亲只好对他解释说,“你是国家重金培养的人才。不能为母尽孝,为国尽忠也是一样呀。”办完后事第二天,刘伯明招集家中的兄弟姐妹开了个会,对老爸的今后生活做了安排,他说:“母亲没有了,只剩一个爸爸了,生活上不能让他再有难处。我离得远,不能在身边尽孝,爸用钱的事我要多多承担。”
由于一些原因,刘伯明虽两次进入预选梯队,又遗憾地两次与“神五”、“神六”擦肩而过。儿子最懂父亲的心,2005年10月12日凌晨,当满怀希望的父亲打开电视,看到“神六”出征名单上最终确定没有儿子时,心情确实很矛盾。9时25分,刘伯明给父亲打来电话,刘志升迫不及待地说,“伯明,这次你虽然没有上天,但绝不能灰心。”刘伯明在电话里坦然地说:“请爸放心,我会努力,‘神七’不成,‘神八’也要争取上去。”
最近,刘伯明成为神七正选太空员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包括港澳台的记者云集这里,老人每天的心情都非常兴奋。他在等孩子回家,届时,他要和儿子好好喝上一杯。
特约记者 胡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