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的重要谈话。中央随后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宁波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同年4月,我从浙江日报编辑部调到宁波记者站任站长,从此直接参与了宁波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闻报道活动。10月18日,宁波紧随大连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了开发开放的序幕。
第一次走进北仑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我陪时任浙江日报总编辑的郑梦熊同志到甬江入海口南侧的北仑小港小浃江畔,采访创建不久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首任党委书记张永祥同志陪我们登上当年戚继光屯兵抗倭的戚家山,俯视规划中的3.9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见开发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七通一平”的大会战刚刚打响,几十辆正在作业的工程车来往穿梭,和打桩机、吊机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少数几幢新建的厂房,就是大片的盐碱地以及零散的农舍和棉花田。接着,在那幢每平方米造价只有130元的可拆卸的简易办公房里,老书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近期开发建设情况和远景规划,并在工地食堂请我们共进四菜一汤的午餐。
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宁波开发区就是从小港起步的,难怪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小港开发区。
此后,作为浙报驻宁波记者,我一直十分关注小港这个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一年多后,我调任宁波日报副总编辑,对宁波开发区自然有了更多更密切的关注。
成为北仑的建设者
1994年金秋十月,合着贯彻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时代节拍,宁波开发区的面积已经扩大到29.6平方公里。开发区人在庆祝建区十周年的时候,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宁波开发导报》。我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后,我即被调到开发导报任总编辑,从此成为开发区的一名建设者和宣传者。
当时,开发区管委会刚从小港搬到大港——北仑港畔的新碶,这里的最高建筑要算九层楼的北仑二轻大厦了。我们报社只能挤在太和路上一幢临时房的二楼办报。办公条件简陋不说,交通情况也很糟糕,我从宁波到北仑坐汽车上下班,必须经江南公路绕道小港至新碶,每天至少得花三四个小时。当时的城区也十分冷清,第一年春节值班时,我和驾驶员就连一个吃饭的小餐馆都找不到,城中心海晨公园也根本没有一个游客。
随着开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港口腹地,两年后,一幢幢高楼大厦在新碶拔地而起。开发区管委会搬进了长江大厦。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项目纷至沓来,大港工业城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开发区大道、松花江路、钱塘江路、长江路等道路相继开通,处处是工地、处处是打桩机。小港正快速驶向大港。
转眼就到开发区建区十五周年,这时的开发区掀起了“二次创业”的热潮,重点发展临港大工业和开放型经济。1999年5月上旬,宁波市委的老书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的葛洪升同志在接受我的专访时预见:“我的看法,将来最能代表宁波现代化港口城市,最具现代化水平的应该是北仑这一块。”葛洪升说,“宁波开发区要大踏步前进。开发区实际上正在将北仑建成一个新区,逐步建成国家要求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要的贸易口岸,这具有战略意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当中,宁波开发区、保税区起了先行、主导的作用。开发区、保税区功能的发挥,将来对宁波的发展、港口功能的发挥,对全省的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进入北仑新区时代
进入新世纪后,宁波开发区的发展果然获得了更大的空间。2001年7月27日,宁波市委在开发区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北仑区域下一步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决定进一步理顺北仑区域的管理体制,先成立过渡性的协调机构——北仑开发建设委员会,最终目标是参照浦东新区管理体制,建立新的体制。2002年11月18日,宁波市委、市政府批准宁波开发区、北仑区实行“两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体运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正如葛洪升同志所预见的那样,北仑区域从此进入北仑新区时代,整个区域的开发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跨上了新的平台。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到2007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已经突破3.45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第四位。集装箱运输更是从无到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年一个飞跃,2007年达到935万标箱,跃居世界第11位。宁波港成为中国大陆主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宁波港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运输往来,拥有覆盖全球的集疏运网络,航线超过200条,月航班在800班以上。(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