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厚厚一叠书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笔者真的无法相信,这图文并茂的5万字的书稿是黄珊卿老人所写,因为老人只有初小文化。
黄珊卿1935年10月生于湖州南浔,1947年在湖州双林学习圆木工艺,1951年回到诸暨继续从事圆木工艺,曾在当地行业比武中获奖,1988年退休后在家制作圆木家具。
黄师傅说,他曾带过7个徒弟,没有一个继承他的手艺,这使他意识到箍桶这个行业面临的危机。他常常思考,该如何去保留这一份“遗产”呢?如何为后人留一些历史资料呢?直到去年3月,黄珊卿决定用文字来记录箍桶的工艺过程。老人说,古品在目前而言,虽无实用价值,但仍有观赏及收藏价值。老人说,民间手工艺历来是口授传技,又因大部分手工艺学徒是贫穷人家的子女,年龄很小就开始做学徒了,大都无文化,所以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老人说,他11岁开始做学徒,初小都没有读完,要说明箍桶工艺理论,困难很大。但他用坚定的语气说,不管怎样都想试试,要凭60年来的箍桶经验和前辈们的概括写一本书,作为今后箍桶行业的参考书,还希望后人能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思路,让民间箍桶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圆木工艺制作手册》,始写于2006年3月,老人计划在三年内撰写完成,结果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老人每天写作三个小时,其间,有次晕了过去,医生说是血压偏高,要注意调节心态和作息时间。
老人也希望这件事能够引起某些部门的关注。他说,现在社会对传统工艺关注不多,一些古工艺也随之消失,失传了很可惜。在手工艺行业中有很多精细工艺,它们都有一定技巧,只是绝大部分都没有文字记录。当代社会,科技飞跃发展,可是,在某些领域里还没完全解决古代手工艺制作中的疑惑。老人希望有关单位能够挖掘民间工艺,作为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丰富物质文化传承于后人。 赵国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