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下午14时30分,在北京“水立方”游泳馆的十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中国最年轻的“月(林跃)亮(火亮)组合”即将开始他们历史性的最后一跳。“一,二,走。”只见火亮轻轻地发令,两人齐齐飞出跳台。最终,他们以默契的配合、舒展的动作、干净的入水,以领先第二名近20分的468.18分,为中国夺得本届奥运会的第八块金牌。
此时此刻,远在上海闵行区的火亮家中沸腾了,守在电视机旁观看比赛的父亲火志刚、母亲张爱英及亲友邻居们,同众多媒体记者汇集在这间一室一厅的普通民居,共同见证了火亮夺金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上海市领导登门祝贺后,作者对火亮的父亲火志刚进行了采访。
是啊,看到自己最牵挂的儿子成为奥运冠军,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有谁能比当父母的更开心呢。从7岁到18岁,几近4000个日日夜夜,火亮在跳水生涯中走过的每一步,都牵动着火志刚和张爱英的心。面对采访,火志刚激动地说:“这几年他真的很不容易。感谢国家队的培养,火亮总算没有辜负那么多教练和领导的期望,也没白费了我们的一番苦心。”
说到儿子的成长过程,火志刚感慨颇多。火亮1989年出生,小的时候身体柔韧性强、协调性好,但是生性顽皮。工人出身的火志刚很喜欢体育,企业不景气,他下岗后不是像别人那样到处去找机会挣钱,而是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培养这个独生儿子上。
针对儿子的性格,他因势利导,刚上幼儿园就送到少体校,先让他练了两年体操。他还了解到,在我国体育界,体操与跳水有着不解之缘,许多跳水运动员都是体操出身。那时候,中国跳水已出了不少世界冠军,小火亮在电视上看到了很是羡慕,火志刚也觉得孩子更适合练跳水。到了小学一年级,正好跳水队前来选拔,跃跃欲试的火亮去报名,没想到被拒绝了——因为个子矮,那时他还没有一米高。但是对跳水着魔的火亮很不甘心,第二年又吵着父亲送他参加了跳水队选拔。这一次,火志刚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后来成为火亮“伯乐”、恩师的胡燕教练。听了火志刚的陈述,胡燕仔细地观察了火亮,发现他有着一般的学生不具备的优点:练过体操,身体素质很好,连续快速小翻跳起来特别轻松。胡燕还让火亮试一试练弹网,果不其然,她再次看到,别的孩子一个直跳都不敢,火亮就敢一下弹到前边第三个网上。于是,胡教练收留了这个又矮又精的小火亮。
师傅虽然收留了儿子,可当家长的还有许多配合工作要做。对于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而训练体力消耗又非常大的火亮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补充营养。当时,火志刚刚下岗,张爱英所在的纺织厂也不太景气。家中尽管收入不多,但通过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节约下来的钱重点保障了小火亮的各项所需。不知情的人看到,在家境优越的小伙伴中间,小火亮的营养一点也不比人差。儿子从小生活就十分节俭,从不乱花钱,甚至显得有点“早熟”。到跳水队后,他心中念念不忘父亲的嘱咐: “要听教练的话”、“要勇于吃苦”。小火亮很懂事,也很为父亲争气,跟胡教练不到半年,就在1999年全国少年比赛获得了十米台亚军。这一次,12岁的小火亮有幸被选入国家队。
说到火亮的成功,不少媒体着重介绍了他的天赋,可火志刚则强调说,天赋是火亮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能吃苦才是他成功的根本。
身为下岗工人,品尝过生活艰辛的父亲心肠特别“硬”,儿子摔倒了,从来不去扶,都是自己爬起来。后来,儿子大些了,不仅生活要自理,而且回到家中也安排他做一些家务。到国家队后,离得远了,难免要想家。火志刚却很少给他打电话,一是怕他训练分心,更有一点是培养他的独立意识。他还要求孩子不要想家,尽量多抽时间完成训练任务,没什么事不要回家,少打电话。队里的领导发现,火亮不仅有着一般独生子女不多见的自主意识,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坚强性格。2000年,刚刚到国家队半年,他在一次练跳板的时候下巴撞到跳板,缝了七八针;几个月后,他又从上十米跳台的楼梯上摔下来,下巴又缝了十几针。这一切,他都没和家里说,父亲是过了很久才从别人口中听说,火亮因此在队里得了个绰号:“硬骨头”。火亮那超出年龄的坚强,让国家队带火亮的教练孙淑伟(中国男子跳水奥运第一金得主)很中意。几个月后,经过孙淑伟的细心调教,火亮拿到了2002年德国世青赛十米台冠军。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火亮的成功背后也同样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其中最让父亲牵肠挂肚的是2004年儿子突遭厄运,因伤从国家队被退回上海市队,从而失去了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机会。当时,14岁的火亮突然感觉自己膝关节剧痛,连跳台阶、慢跑都无法承受了。一连几个月,他无法正常训练,只好被退回了上海队。在上海疗伤的日子里,没有训练任务的他变得心灰意冷,对前途也没了信心。就在这时,火志刚没有放弃,没有灰心,他一方面积极鼓励儿子振作精神、治好伤病;一方面找到胡燕教练,两人一块商量如何调整火亮的心态,针对他的个性制定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家长与教练精诚合作,将火亮的理想之火再次点燃:他暗暗发誓在十运会上再创奇迹。
十运会前“背负重任”投入训练的火亮,度过了他最艰辛的一段日子。为提高动作的稳定性,教练要他每天完成六个动作组,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必须达到八九分,如果有哪个动作没有跳好,还要从第一个开始重跳。火亮毫无怨言,全力配合教练,从下午1点到晚上9点,他从十米高台往下跳、入水,爬回高台、再跳、入水……自己的感觉已经麻木,游泳馆内一排灯关得只剩下一盏,甚至连教练都在看台上睡着了,他还在坚持按计划跳。他不知道,此时他不是孤独的,训练馆外经常有一双关注的眼睛,那就是抽空来为儿子助阵的火志刚。那一阶段,每天晚上,火志刚陪着儿子训练,却从不敢打扰他,只好瞒着儿子悄悄地隔着窗户观察,往往是深夜里最后一个离开。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各省参与、高手如林的全国十运会上,火亮夺得铜牌。
也正是因为全运会上的出色表现,让火亮重新获得进入国家队的机会。2006年起,火亮与林跃完成了磨合,一对传奇的“月亮”组合就此诞生。心理和技术日趋成熟的火亮,与同伴开始征战世界大赛,几乎将世锦赛、世界杯金牌统统揽入怀里。然而,当看到儿子因此沾沾自喜时,火志刚及时告诫儿子:只有在北京奥运会上夺金,才是一个运动员的最高理想,你尚须努力。
这一年,18岁的火亮身高达到1.58米,身高已不再困扰他,但他与林跃的“月亮组合”却出了问题:两名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年轻小将,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陷入低迷状态。他们在奥运会前的跳水系列赛中连续失手,原有的动作完成不了,难度和质量明显下降,就好像是原来的武功高手,一下变成了废人。问题反映到了高层,圈内开始流传“跳水队要出事就出在跳台”,甚至对他们的参赛能力也产生了怀疑。
眼看大赛在即,儿子却掉了链子,火志刚与队里领导一样着急上火。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火志刚最了解儿子,他认识到这对“月亮组合”的问题可能出在年轻上,缺乏大赛经验,心理不稳定。
心病还得心药治,火志刚马上行动起来,不断与教练和儿子沟通,协助他们分析问题,做儿子的思想工作。队里也通过及时科学的心理辅导,终于让这对世界杯、世锦赛双料冠军组合,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回状态。出征前,火亮给家里打电话,父亲告诉儿子:“全力以赴,顺其自然。”此后,火志刚为支持儿子全力备战,主动停止了与儿子的电话沟通,即使儿子来电话,话题也不谈跳水。为了减轻儿子的心理负担,他们还对儿子采取“信息管制”,报喜不报忧。有关方面邀请他们夫妇去北京现场观看比赛,也被他们婉言谢绝。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场,火亮与同伴以饱满的信心,以近乎完美的发挥,跳出了他们近阶段的最好水平。在儿子取得成功的那一刻,极度紧张的火志刚瞬时得到了心灵的释放,他居然一下子从沙发上一蹦三尺高,那种兴奋劲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火亮获得奥运冠军后,火志刚又给儿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接再厉,争取拿到更多的金牌。”火志刚还有一个心愿:希望火亮能够跳到30岁,做中国跳水界的常青树。当笔者问火志刚“给夺金归来的儿子准备什么礼物”时,这位奥运冠军的父亲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等火亮回到上海的家后,带他去城隍庙,打造一块和奥运金牌一样大小的金牌,并刻上火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