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又是一个星期六下午,被誉为“故事大王”的赵运图,在文成县大峃镇康乐巷“聊天会”上讲开了故事。8年中,他讲的有目录可查的故事已达2015个。
赵运图今年77岁,当过小学校长、教育局长和统战部副部长。说到在“聊天会”讲故事,他还记得第一次是在2000年的10月7日,偶然的机会,他讲了《杨日华一家8年救了47条人命》、《黄牛牵姻缘》、《稻草人官司》、《南怀瑾事迹》等6个故事,听众觉得津津有味,不断给他掌声,要求他常去多讲。见众人喜欢,他便一发不可收,一讲就是8年。
大峃“聊天会”有20多人,成员大部分是离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每个星期六下午活动,大家在一起先是漫谈本周的当地新闻,大家称这是“水果盘”。3点到5点左右,让老赵主讲,一般都是讲8至12个故事,大家称是“主菜”。他讲故事只带目录,说若靠讲稿宣读,就会失去生动性。这么多的故事从何而来?又是怎么记住的呢?
老赵说,“从书报中来。每次我在星期天就开始从订阅的19种报纸和其他书籍中,搜集下周要讲的内容,并记下每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由于讲得多了,脑子也灵活多了,也就容易记住了。”为了提高听众的兴趣,他一般都结合形势去搜集古今中外情节曲折离奇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在讲到1000个故事的时候,找与‘千’字搭界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和《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讲到2000个的时候,想找与“两千”搭界的标题,却怎么也找不到,结果就找个“全国五胞胎与奥运吉祥物的五福娃巧合奇案”当“主菜”了。
有人问老赵,单从你家到“聊天会”有3里多路,每次步行来回,寒暑不断,一讲就是两三个钟头,不知您这么认真讲故事到底图个啥?
老赵说:“我图个奉献和有意义。我见大家次次都不请自来,听得有意思,让大家过上一个愉快的周末,我就感到特别有意义了。通过讲故事,促使我要动手翻阅不少书籍,要开动脑筋记住内容,又要用嘴巴讲出去。这样一来,手脑嘴都在不停地运动,可以减少许多老年病的发生。这几年我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得到控制,这不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吗?”
包学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