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际大牌化妆品、服饰、箱包等进入国内商场后,标着英文、日文、韩文的各种进口食品,也成了超市的“座上宾”。
一些商家将进口食品摆上货架,以“提升品位”。但有消费者认为,进口食品价不廉物非最美。
高品质、高价位被认为是进口食品的特点,这让商家看到了“商机”。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进口食品中,不乏利用包装和文字故弄玄虚假扮“洋货”的国产食品。在某大型超市内,一款上海产花生酥的包装袋正面用英文、法文和阿拉伯数字标注产品名称等信息。一位正在挑选花生酥的市民说,他不懂外文,若不是透明的包装,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产品,更不知道它是哪里生产,是什么原料。
穿着“洋衣”,产自国内的巧克力曲奇、低卡糖、啤酒、特加预调酒等食品,可以在一些大型超市看到。这些产品的包装袋上写着外文,利用一些具有外国特色的建筑物、风景、人物等作为产品包装背景,仅在背面的角落里用较小的字体写着品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另外,真正的进口食品不仅价格高,问题也不少。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不久前公布了2008年5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有453批次进口食品、化妆品在进境时被检验出不合格。
浙江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说:“进口食品价高未必质好。去年浙江省工商局在对进口食品检测中发现,进口食品的合格率是73.3%。”
浙江省工商局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不要迷信进口和高价,对于营养补充食品,要多咨询、多了解,不要跟风。另外,购买食品应认真查看其包装上的中文标签,切勿盲目“崇洋”,对进口食品可要求经营者出示相关进口证明,认真甄别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再决定购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