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大妈,我给你送中饭来啦!”中午11点,杭州市大塘巷社区生活照料员葛美根,又准时出现在孤寡老人陈曼英家里。
陈曼英今年76岁,是大塘巷社区的重点助老服务对象。因为身体不好,她长年都不出门,一直以来都是有一顿吃一顿,生活没有规律。“每天,小葛都会送饭过来,有时还会给我洗头、洗脚。社区另外还派人经常上门来看望我。”陈曼英高兴地说。
为陈曼英提供服务的,是大塘巷社区助老助残服务站的员工。
设立助老助残服务站,是杭州市拱墅区为居家养老提供贴心服务的独创。这是一种融助老助残服务和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为一体的“一岗解两难”新模式。目前,该区已建成助老助残服务站30个,为1250多名高龄、孤寡、独居、残疾、困难老人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
根据老人们的实际需求,有关部门将这些公益性岗位细化为6类,分别是:生活照料员、殡葬管理员、便民维修员、托老送餐员、家政服务员、活动管理员。55岁的曹国林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他的身份是董家新村社区“便民维修员”。采访时,他刚刚为80岁的孤寡老人吴仙仙修理电器回来。“我的工作,就是为老人们提供疏通下水道及水、电、小家电的维修服务。老人们一个电话,我就得及时上门。”曹国林说,“我们社区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子陈旧,设施老化。老人们能够舒心地在家养养老,我就是忙点也值啊!”
在拱墅区,董家新村是率先提出建服务站的社区。自2004年以来,他们的举措赢得了全体老人的称赞。86岁的孤寡老人吴联瑜说:“大家对我的关心、照顾,让我感觉‘活着真好’!”平时,社区选派的生活照料员和家政服务员,把她的生活打理得有条有理。前不久,老人高血压突发,须挂盐水治疗,助老员们连续几天放弃休息时间,轮流陪她,直至病情稳定。
为使更多老人享受到服务,每个服务站的建立,有关部门还特意作了场地上的规定:标准型——40至100平方米,示范型——100至300平方米。在服务站,老人们可以得到日托、康复、爱心食堂等服务。目前,该区已成功将服务站的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区近6万老人。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鲍仲义